Sunday, December 30, 2012

天好冷...

阿咪哥,好冷,走啦,被窩比較好睡...(阿咪哥無動於衷)















那...那...那我去囉...






嗯,被窩比較舒服...也比較好睡...

Monday, December 24, 2012

宏觀基因體應用於海洋科學


地表環境中 最重要的二氧化碳儲存庫是海洋,二氧化碳大約祇有一半在大氣中, 大氣 (Rapp, 2008) - 海洋會發生二氧化碳的交換,海洋是目前二氧化碳匯 (sink),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吸收超過人為投入的空氣中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在冰河時期的二氧化碳水平降低到〜180 ppmv的,這被認為是存儲在海洋。隨著冰河期的結束,CO2從海洋被釋放,二氧化碳濃度約在280 ppmv。二氧化碳循環的過程由物理幫浦 (physical pump)和生物幫浦 (biological pump)所驅動 (Sundquist, 1993)
物理幫浦主要是在海水中和溫鹽環流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差。海水中碳的豐量 (abunndance) 將近404000 Gt ((1Gt=十億公噸=10^15),其中98﹪是溶解的無機碳,包括二氧化碳、碳酸氫根和碳酸根離子;其餘的碳主要是以溶解的性有機碳(DOC)的形成式存在,其豐量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同一量級。海洋的儲存庫又分為兩部分: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表層海水暖而輕,深層海水冷而重。表層海水可以與大氣直接交換,而深層海水只能經過表層海水的運動與大氣交換,所以交換速率較慢 (Post et al.,1990)
生物幫浦 (biological pump) 則是一個系列的總和的生物過程,在海洋表面的透光層固定碳(有機和無機的形式),由於生物作用將生物體所含的碳(包括生物組織的有機碳和生物殼體的無機碳)不斷送入深層海水,使得深層海水的二氧化碳總濃度高於表層海水約10﹪,這種現象稱之為生物幫浦作用。生物幫浦輸送到海底的有機碳的一小部分被埋沒在缺氧條件下的沉積物,並最終形成作為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Ducklow et al., 2001)
碳可以藉著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在不同的儲存庫之間流通,流通的量就稱作通量(flux)。通量是指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所通過的物質量。通量對面積積分可得到總通量;由於自然界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所以再對時間(四個季節)積分,則可以得到年總通量,簡稱通量。推動自然界碳的流通最重要的兩個生物作用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為葡萄糖,再合成其他生化物質。而呼吸作用則可將生化物質分解為二氧化碳及其他無機物質。陸地上光合作用的通量為100GtC/年,這又稱之為初級生產力 (primary production)。,它是推動生態活動的原動力。海洋裡的初級生產力,主要是發生在表層有光的部份,也就是所謂的真光層 (euphotic zone) 海水中,估計每年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生植物這攝取相同數量的二氧化碳(Arrgio2005)。但是大部分光合作用所生產生的物質很快的就在真光層中分解掉了,所產生的營養鹽又循環被使用。只有少部分可以被輸送到真光層以下,這一部分就稱為新生產力 (new production),也就是不在非真光層中循環被分解的生產力物質,其年通量為10GtC/yr。這些物質有40﹪是以顆粒體形式沉到真光層以下,有60﹪是以溶解有機碳形式隨著海水的垂直交換作用而進入深海。
深層海水又藉著海洋的垂直對流將這些過量的二氧碳輸送到表層來。這種由表層到深層的垂直對流大約一千年循環一次,表層海水和中層海水交換所需的時間則較短。海洋中有一些區域二氧化碳過飽和,所以會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有些區域二氧化碳不飽和,所以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時也會造成二氧化碳不飽和,不過,浮游植物死亡分解時,又會將二氧化碳放出來。在海洋的碳循環中,顆粒性有機碳在光透層中的輸出通量(export flux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的量,是由浮游動植物(特別是藻類)行光合作用量的影響。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大多發生在水深50公尺的地方,但季節和地點的影響很大,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指的是一些單細胞藍綠菌和藻類,主要生活在海水上層約 100 公尺以內,太陽光照足以提供光合作用的區域。浮游植物透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的二氧化碳固定為有機的碳水化合物,把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儲藏在有機物中,所形成有機物的量稱為基礎生產力。海洋中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都來自於海洋植物行光合作用,漂浮在海洋中的微小浮游生物的基礎生產力,卻占了整個海洋基礎生產力的 95%。負責海洋初級生產的包括原核浮游生物 (藍藻,原綠球藻和聚球藻) 和真核浮游生物 (矽藻,甲藻,鞭藻prasinophytes,定鞭金藻prymnesiophytes等(Keeling et al., 2005; Hampl et al., 2009)。大部分海洋浮游植物是的“picoplanktonic”<2-3 span="span">微米直徑)並具有高的表面積與體積比,此特性在低營養鹽含量的大洋中是個優點(Chisholm, 1992; Worden and Not, 2008; Vaulot et al.,2008; Raven, 1998)。
海洋的浮游植物藉由光合作用將部分的人為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碳,其中顆粒性有機碳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輸出通量 (flux) 在表層海洋中扮演移除碳的角色。浮游生物是海洋環境中的基礎生產者,其生長受到光照、溫度、捕食和營養鹽的影響。在過去的研究方法上,傳統的浮游生物生態研究依賴形態學鑑定,是一個高度專業而不容易的任務,因為浮游生物尺寸的微小與缺乏容易分辨的分類特徵(Yan and Yu, 2011)。在海洋環境中,大多數的固碳作用是由微生物浮游植物所進行的,只有1-5%固碳作用是由底棲生物,如巨藻,藍藻和海草所貢獻的(Gadd and Raven2010)。因此,不同調查得到相異的結果,相同的樣本,有時有顯著的差異。一般常用化學分析和分子生物技術來研究浮游生物的生理狀態,但化學分析如果培養時間長則容易受到瓶子效應的干擾,而分子技術只在應用於實驗室中能培養的物種,卻這些物種在野外可能不是優勢種或只是眾多物種之一,而達不到預期的成果。
近年來因為定序技術的進步,因此可直接對環境中所有生物做定序,以取得大量未組合的序列資料,再經由與不同資料庫間的互相比對來注解所得基因的功能性、研究不同功能基因的表現量、尋找新物種或未知基因,藉由分析基因功能可顯示取樣環境的獨特性,所以可呈現更多方式來解釋與判斷各項環境因子。儘管對碳循環重要的真核浮游植物,但只有六個物種(主要是矽藻與鞭藻)被全基因組測序出來與比對分析 ,以18S rRNA的基因序列分析為基礎,發現這些物種比預期的有更大的差異。所觀察到的差異與物種的生理和生態棲位的適應有密切關連(Bowler et al., 2010Cuvelier et al., 2010)。環境中的微生物 超過99%的不能在實驗室中培養,這限制了我們對微生物的生理學,遺傳學和族群生態學的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直接分析環境中微生物的基因組。基因組定序和生物資訊提供對無法培養微生物的初步了解 (Schloss and Handelsman, 2005)
宏基因組學,或無法培養的整體微生物的的基因組分析 “the culture independent genomic analysis of assemblages of microorganisms””Handelsman2004; Riesenfeld et al.,2004),使我們可以研究多數微生物的  遺傳多樣性,種群結構和生態功能。我們對大多數微生物的了解是在實驗室中從生物化學與分子研究而得的,並不是實際的從不同環境中去研究它們對環境的變化的適應,直接研究不同環境的基因組可解答前述的問題。經過基因組定序,宏基因組學能識別生物體在的環境中的潛在功能,可以幫助了解生物在環境中所扮演的功能性角色。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小生境(包括海洋,湖泊,土壤,熱泉,口腔和胃腸道)已利用宏基因組為研究的基礎 (Yan and Yu, 2011)。現在,宏基因組指所有直接從環境樣品收集遺傳物質,以基因組的方式 研究,從單個基因的研究到一群有機體的集體基因,宏基因組學超越單生物的基因組 (Sharma et al. 2005)。更重要的是,宏基因組學超越傳統的微生物學與基因組學研究的局限性
浮游植物顯然是必需的碳和其他元素的全球循環,但它們不是唯一的在海中的微生物。有多少其他微生物在海洋中,他們是如何謀生?多年來,沒有人知道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科學家深入研究微生物時,需要在實驗室培養微生物,但只能培養非常小部分的微生物,科學家只看到在顯微鏡下放置了一滴海水的微生物。要解決這問題。宏基因組學(metagenome)”的方法,因為基因定序輸出通量(throughtput)增加非常大,不但使得與生態相關之微生物(但對基因體毫無所知)定序變為可行,而且對原位樣品或強化培養的整個微生物族群之基因體解讀變為可能。宏基因組學方法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宏基因組研究,最早在2004年對馬尾藻海 (the Sargasso Sea) 的研究 (Venter et al., 2004),以散彈槍 (shotgun) 法定序馬尾藻海海域的微生物:從馬尾藻中的四測站獲得約160萬可讀的序列,匯集後產生約產生64,000基因序列,長度範圍從8262.1 M 鹼基。從基因序列進行物種鑑定,發現包括伯克霍爾德 (Burkholderia),希瓦氏菌 (Shewanella)SAR86和原綠球藻株 (Prochlorococcus) Venter等,2004),雖然伯克霍爾德和希瓦氏菌可能是相關的船載污染(DeLong and Karl, 2005)。Veter等人的研究打開了海洋基因組學的大門。2011年,微生物學家已經確定了2000萬個基因,發現以前沒有被了解的新陳代謝路徑和新反應,許多這些基因是微生物生存不可少的,但約1500個基因是特別重要的。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和光合作用有關,提供氧氣,使我們的大氣透氣性和二氧化碳轉換成有機物質在使用。其他的基因編碼的酶則代謝有機物質產生能量,製造二氧化碳。
細菌浮游生物大約有九成以上生產量會經由鞭毛蟲攝食向上傳遞,鞭毛蟲每日所攝食之能量64%來自異營細菌,34%來自藍綠細菌,故海洋微生物食物網能將能量向上傳遞情況 (林與蔣, 2012),支持利用宏基因組作為海洋生產力與碳循環研究的方法,因為宏基因組學超越傳統的微生物學與基因組學研究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根據2007-2009 年間在東海南部海上碳通量觀測數據顯示,此海域的營養鹽供應及浮游植物葉綠素現存量出現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天與春天均高,然而夏季在非颱風季節則是有相對的低值,已證明強烈颱風的效應會大大提升海洋生產力與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颱風入侵時,表水營養鹽的濃度增加10 倍以上,而顆粒有機碳通量亦增加了3 倍之多 (Hung and Gong, 2011)首度利用分子生物相關技術,解析亞洲沙塵暴提供的營養鹽不僅能夠抒解西北太平洋寡營養水域超微原核浮游植物營養鹽限制的情形,並可以促使當中的聚球藻族群在此短暫大量增生(Chung et al., 2011)。雖然颱風的效應會大大提升海洋生產力與碳向深海輸出的能力,但颱風對二氧化碳的整體效應還是不清楚,因為颱風所帶來的劇烈攪動往往會將二氧化碳送到大氣中,已有調查成果揭示浮游植物葉綠素增加的因素是受營養鹽的增加的影響,而不是完全受次表層浮游植物或有顏色的有機物質被帶至表層作用的影響,未來的研究應該注重在碳的整體收支平衡上。海洋中浮游生物所消耗的有機碳具季節變化,最高的是在春季和夏季,因為此時有較高的浮游生物質量 (biomass),浮游生物有機碳的消耗和顆粒有機碳之間具顯著 (p<0 .05=".05" span="span">的相關性。在秋季和冬季浮游生物所消耗的有機碳較低。


參考文獻
Arrigo, K.R. (2005) Marine microorganisms and global nutrient cycles. Nature. 437(7057): 349-355.
Bowler C, Vardi A, Allen AE (2010) Oceanographic and biogeochemical insights from diatom genomes. Ann Rev Mar Sci 2:429–461.
Chisholm SW (1992) Primary Production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the Sea, eds. Falkowski PG, Woodhead AD (Plenum Press, New York), pp 213–237.
Chisholm SW, et al. (1992) Prochlorococcus marinus nov gen nov sp: An oxyphototrophic marine prokaryote containing divinyl chlorophyll a and b. Arch Microbiol 157:297–300.
Chung, C.-C., J. Chang, G.-C. Gong, S.-C. Hsu, K.-P. Chiang and C.-W. Liao (2011) Effects of Asian dust storm on Synechococcus populations in the subtropical Kuroshio Current, Marine Biotechnology, 13, 751-763.
Cuvelier Targeted metagenomics and ecology of globally important uncultured eukaryotic phytoplankton (PNAS | August 17, 2010 | vol. 107 | no. 33 | 14679–14684
DeLong, E. F. & Karl, D. M. (2005) Genomic perspectives in microbial oceanography.  Nature, 437, 336-342.
Ducklow, H. W., Steinberg, D. K. & Buesseler, K. O. (2001) Upper ocean carbon export and the biological pump. Oceanography, 14, 50-58.
Falkowski, P. G. & Oliver, M. J. (2007) Mix and match: how climate selects phytoplankton.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5, 813-819.
Gadd, G. M. & Raven, J. A. (2010) Geomicrobiology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27, 491-519.
Hampl V, et al. (2009) Phylogenomic analyses support the monophyly of Excavata and resolve relationshipsamong eukaryotic “supergroups”. Proc Natl Acad SciUSA 106:3859–3864.
Handelsman, J. (2004) Metagenomics: Application of genomics to 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68(4): 669-685.
Hung, C.-C. and G.-C. Gong (2011) Biogeochemical responses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after Typhoon, Oceanography. 24(4), 42-51.
Keeling PJ, et al. (2005) The tree of eukaryotes. Trends Ecol Evol 20:670–676.
Post, W. M., Peng, T. H., Emanuel, W. R., King, A. W., Dale, V. H. & Deangelis, DL. (1990)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merican Scientist, 78, 310-326.
Raven JA (1998) Small is beautiful: the picophytoplankton. Funct Ecol 12:503–513.
Rapp, D. (2008) Assessing Climate Change: Temperatures, Solar Radiation and Heat Balance. Springer-Praxis Books, Springer-Verlag. ISBN 3540765867,
Riesenfeld, C.S., Schloss, P.D. and Handelsman, J. (2004) Metagenomics: Genomic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nual Reviews of Genetics 38: 525-552.
Sharma P, Kumari H, Kumar M, et al. (2008) From bacterial genomics to metagenomics: Concept, tools and recent advances. Indian J Microbiol, 48: 173–194
Schloss, P.D. and Handelsman, J (2005) Metagenomics for studying un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cutting the Gordian knot Genome Biol. 6(8): 229.
Sundquist, E.T. (1993) The global carbon dioxide budget. Science 259, 934 -941.
Venter, J. C., Remington, K., Heidelberg, J. F., Halpern, A. L., Rusch, D., Eisen, J. A., Wu, D. Y., Paulsen, I., Nelson, K. E., Nelson, W., Fouts, D. E., Levy, S., Knap, A. H., Lomas, M. W., Nealson, K., White, O., Peterson, J., Hoffman, J., Parsons, R., Baden-Tillson, H., Pfannkoch, C., Rogers, Y. H. & Smith, H. O. (2004) Environmental 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 of the Sargasso Sea. Science, 304, 66-74.
Vaulot D, Eikrem W, Viprey M, Moreau H (2008) The diversity of small eukaryotic phytoplankton (< or =3 microm) in marine ecosystems. FEMS Microbiol Rev 32:795–820.
Worden AZ, Not F (2008) Microbial Ecology of the Oceans, ed Kirchman DL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NJ), 2nd Ed, p 594
Yan Q Y, and Yu Y H.(2011) Metagenome-based analysis: 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plankton ecological studies. Sci China Life Sci, 54: 75–81,
林芸琪 、蔣國平(2012) 浮游植物及微生物循環圈群聚結構與環境變遷之關係海洋科學年會暨國科會海洋學門成果發表會 p71

Sunday, December 16, 2012

「溫和的暴力」


全國產業發展會議的真正衝突點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13.html#more)

如果你是受薪階級、失業族群或在學青年,立錡老闆15K的發言是值得深究跟玩味,但更值得去深入了解的是:立錡老闆15K的發言是一時氣話?代表少數老闆的傲慢心態?無意中透漏多數老闆趁機剝削土地與勞工的決心?而經濟部的立場又到底是任隨老闆們予取予求,還是「用心聆聽各方意見,審慎評估測各項建議的可能後果,牟取社會長遠發展的最大利益」?

關於上述問題,你要去哪裡找相關資訊來回答?董智森大言不慚地說:2100全民開講最可信賴。這句話我只能當笑話!

那麼,看公共電視的報導?公共電視的報導用「整個場面是亂成一團」作為開頭的結語,接著是陳沖院長走向講台的過程你聽到環團人士高聲抗議的聲音,記者的旁白說:「陳沖院長才剛上台,台下的環保人士就一個接一個地嗆聲」。接著是陳沖指責環團人士:「你應該尊重別人的意見吧!」然後是台下的掌聲響起,暗示與會人士同意陳沖的指責。公共電視的報導是在斷章取義,誤導視聽!很令人遺憾,竟然連政府出資的電視台都無法維持報導的中立!

真正可信而較翔實的報導還是獨立記者朱淑娟一個不向現實妥協,堅持媒體價值與尊嚴,值得敬重的媒體工作者在「環境報導」網站上的報導。   

在朱淑娟提供的完整音像紀錄裡,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環團的嗆聲是「忍不可忍」之後的動作。整個過程大致如下:1)當經濟部官員在朗誦「共同意見」時,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不斷舉手溫和地表示:「有些不是共同意見要先確認」,但經濟部官員不僅不採納,根本就不理睬,司儀以「溫和的暴力」要求陳椒華尊重台上的發言人;(2)接下來有環團人士高聲喊「程序問題」,根據內政部發布的議事規則,有人喊「程序問題」時主席必須立即停止進行中的一切動作,優先處理「程序問題」。但是(3)經濟官員與部長施顏祥卻都完全不理會「程序問題優先處理」的標準規範,把環團的人視為「鬧場」的「非出席人員」,完全不予理會,繼續宣讀早已寫好的文稿。接著,司儀拉高姿態,要求工作人員「處理會場秩序」,暗示要制止團環人士的發言或把他們請出去。(4)施顏祥繼續宣讀早已寫好的文稿,綠黨的潘翰聲不得不高聲抗議施顏祥念的「共同意見」並非大會的共同意見,其中包括「鬆綁外勞」等可以讓受薪階級既有勞動條件加速惡化的建議等。假如環團與勞團不在當下抗議,而變成默認這些意見為大會「共同意見」,他們將會成為台灣土地與勞工的歷史罪人。所以他們拉高抗爭姿態。(5)這時候司儀把壓制異議的姿態與力度再度拉高,要求有意見的人到「場外的意見表達區」去,這已經就是軟性地「驅離」異議份子。假如經濟部立場就是「順我者留,逆我者滾」,就該早說清楚,不該把人騙進會場再來這一套。環團與勞團面對施顏祥這樣強勢欺凌勞工與土地,憤慨之情可想而知。(6)接著陳沖上台,跟施顏祥行徑完全一致,使得環團與勞團變成完全不被看在眼中的「背書」者。

前面這一段陳沖上台前的序幕,在公共的音像報導裡完全被抹消掉,而製造出環團與勞團鬧場的印象。這樣的公共電視真的可悲!

那麼,環團與勞團抗議的所謂「共同意見」有哪些?朱淑娟為我們整理出文字記錄

「適時調整外勞核配比率,研議鬆綁外勞基本薪資的可行性」
「因應急短訂單所造成的人力需求壓力,加班工時可適度調整」
「研議適度調鬆綁工時、定期契約與資遣解雇規範,避免過度限縮勞務派遣」
「研議開放取得技能檢定的藍領外勞,可申請永久居留」

「研修爭取陸籍幹部來台服務」
「在台設有營運總部、研發中心或重大投資之企業,高階人才可減免得稅」
「檢討環評審查委員會定位及組成、制度、規範、時程等。」
「研議推動桃園、新竹、台中、彰化、雲林、台南及高雄七大缺水區域,水資源開發計畫的可行性」
「產業園區授權地方政府核定權責,研議30公頃以下非都市土地,擴大到30公頃以下非都市及都市土地,以縮短新設園區審議時程。」
「研議都會型工業區給予容積獎勵,以促進園區活化轉型。」


假如這些意見都變法制化,將會是勞工與土地的浩劫,而勞工的工資確實有機會「連15K都到不了」!經濟部的官員確實是在利用這個會議授權給老闆們「恣意妄為,於法不受約束」!

這些意見通通跟施振榮受邀在開幕致詞中題為「商道、王道、企業經營」的專題演講內容背道而馳。施振榮說的是:「台商返台政策的關鍵在於這群返鄉鮭魚是否具備競爭力,能否為台灣創造附加價值並指出台灣的資源有限,如果無法創造附加價值,搬回來是拖垮台灣。」這個意見不僅我能認同,連經建會都在官方網頁大表「施董事長所提台商回台之看法,與本會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政策之理念不謀而合。」但是,施振榮的主張哪一點跟上述紅字所顯示的內容能相容?經濟部的「共同意見」不是在打施振榮耳光嗎?而經建會是在跟經濟部長嗆聲對槓?還是心口不一地在說謊?

一個連施振榮都受騙上當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能說不是政府設計來欺壓勞工與土地的大騙局嗎?公共電視為何不敢面對事實,大聲說出事實?

Tuesday, December 11, 2012

白金傳奇—鰻魚展


「 白金傳奇—鰻魚展」,將於2012年11月27日至2013年5月5日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一樓特展室展出,11月27日展覽開幕當天將舉辦鰻魚放流活動,配合展覽還會有科普書籍《鰻魚傳奇》和色彩繽紛的繪本《小鰻魚來了》出版,以及文創商品鰻魚新潮T恤和鰻幸福紅包袋問世,讓您永久典藏鰻魚,歡迎您前來一探鰻魚的世界!

鰻魚如果消失,代表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嚴重摧殘,因為連生命力如此強悍的魚類都難逃滅絕,其它生物可想而知。鰻魚不只是桌上的鰻魚飯,它同我們一樣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更指引我們看到未來的風景和生機。

鰻魚是生態系中一奇特的物種,它的生活史包含海水與淡水,在大海中交配產卵,幼體則回淡水生長發育,橫跨數千公里。鰻魚養殖也是臺灣重要的產業,宜蘭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是臺灣鰻苗捕撈的第一重鎮。從鰻苗撈捕、養殖、加工、到出口,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與臺灣人民生活與經濟發展緊緊相依。

它的生存同時受到人為與自然的影響,近年來工業快速成長,河川被嚴重汙染,破壞了野生鰻魚的棲地,加上大量捕撈鰻苗形成過漁,導致溯河鰻苗與降海種鰻日趨枯竭。全球氣候變遷使海洋與陸地的溫度顯著上升,也可能危害鰻魚的存續。蘭陽博物館秉持「認識宜蘭窗口」的使命,同時兼負環境教育的任務籌備此展,希望讓民眾進一步了解宜蘭地區在鰻魚產業鏈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及鰻魚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要。宜蘭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是臺灣鰻苗捕撈的第一重鎮,從鰻苗撈捕、養殖、加工、到出口,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白金傳奇—鰻魚展」的展示內容包含:

一、揭開鰻魚神秘的面紗
介紹鰻魚神祕而複雜的生活史,它歷經不同生命階段的變態,以及橫跨海洋與陸地的漫長洄游,構成令人驚嘆的生命史詩。

二、鰻魚的未來
現今鰻魚資源量下降造成產業發展瓶頸,我們要如何面對此一困境,設法找出能兼顧產業永續發展及保護生物多樣性兩全其美的方法。

三、抓鰻栽在宜蘭
現場展示的捕鰻工具和鰻魚寮,讓我們認識宜蘭捕鰻金的辛勞。

四、臺灣的鰻魚產業
台灣鰻魚產業發展史,歷經草創、蓬勃發展、競爭、與挑戰等不同階段,影響許多人的生活。

五、鰻魚文化
從日月潭邵族的拜鰻祭和日本鰻魚節,呈現社會脈絡下的鰻魚。



日本鰻補充量工作研討會


2012年PICES召開東亞日本鰻補充量工作研討會
國際漁業資訊 241期 (2012/12) 
(http://www.ofdc.org.tw/INDEX.htm)

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The North Pacific Marine Science Organization;PICES)是北太平洋地區政府間重要的海洋科學組織,成立於1992年3月24日,6個成員國為:加拿大、大陸、日本、美國、俄羅斯及韓國。該組織主要目的包括:促進與協調有關北太平洋北部及相鄰海域的科學研究,發展有關海洋環境、全球天氣與氣候變化、生物資源與生態系統及人類活動影響等。該組織年度活動頻繁,主要為一年一度的年會,近年來年會參與人數約在400-500人,約30個國際組織參與。
  本次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年會之漁業科學委員會─東亞日本鰻補充量工作研討會(PICES FIS workshop;W8)於2012年10月20日,假日本廣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計有來自我國、日本、韓國及大陸之研究學者近20人參與。會議召開目的係因日本鰻養殖產業所需之鰻苗來自天然捕撈,近年來鰻苗(玻璃鰻期)捕撈量均偏低,爰擬探討東亞地區日本鰻鰻苗之年度補充量變動因素與機制,以維持日本鰻的產量,並討論國際間共同合作模式,以及維護鰻苗資源量之有效方法。
  會議由日本水產綜合研究所研究推進部研究主幹岸田達(Tatsu Kishida)博士擔任主持人,首先說明召開研討會之目的,隨後依議程進行主題報告。各節報告內容摘要如下:
一、日本鰻生活史回顧
  報告人:日本水產綜合研究所Kazuo Uchida
  日本鰻廣泛分布於東北亞地區,是商業捕撈和養殖的重要物種。但各國對於玻璃鰻期及黃鰻期的漁業管理卻各自為政。過去20年來,日本對玻璃鰻期的日本鰻捕獲量已下降到很低的水準。
  為了規劃日本鰻的管理方案,本報告回顧已研究瞭解的日本鰻生活史概況。日本鰻於新月時期在鄰近馬里亞納群島西方的北赤道洋流與亞熱帶洋流交匯的海洋鹽度鋒附近產卵。柳葉期仔鰻在北赤道洋流與亞熱帶洋流交匯的海洋及黑潮中成長至60公厘後變態成為玻璃鰻期。之後玻璃鰻向岸洄游至東北亞地區的沿岸,進入河川、半淡鹹水的河口及沿海等水域,成為黃鰻期,5-10年內成長為40-100公分的銀鰻,最後再回歸至原本的產卵場產卵。最近在前述產卵海域內捕獲的13尾成熟種鰻,其中有7尾黃鰻期的階段為淡水或半淡鹹水型,其餘6尾為海水型。而在上述7尾淡水或半淡鹹水型的個體中,可辨識出其中的3尾是成長於日本水域。
  以上研究結果建議,上述的東北亞水域,對鰻苗資源的養護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須國際通力合作,方能估算沿近海及河川內鰻魚的豐度。
二、產卵區內成熟淡水鰻之探索及其海洋洄游之評論
  報告人:日本水產綜合研究所Seinen Chow, Toshihiro Yamamoto, Hiroaki Kurogi, Makoto Okazaki及Tomoo Watanabe
  為了瞭解日本鰻的產卵生態,日本水產廳及水產綜合研究所於2008年至2010年間,在馬里亞納西海溝南域進行海洋調查。第一次利用大型中層拖網的採捕,瞭解海洋中的成熟淡水鰻。這3年總計捕獲13尾日本鰻(7雄6雌)及3尾鱸鰻(2雄1雌)。該拖網是在深度達2,000-3,000公尺海域中的300公尺淺層水域進行,顯示日本鰻是浮游性而非棲息於海脊上。據卵巢組織診斷顯示,日本鰻至少能在一個產卵季節內產卵2次。也曾嘗試過用超音波追蹤日本鰻的行蹤。透過5尾在日本利根川河域(Tone river)所捕獲的野生鰻晝夜垂直洄游(DVM)顯示,鰻魚會於清晨時分向下潛游,並於傍晚時分向上浮游。根據都普勒水下影像顯示鰻魚游動方向或速度均與周遭水域相同,證實這些鰻魚都是以被動漂流方式移動。雖被動飄移建議洄游路徑是受黑潮影響的向北路徑,被動漂流仍無法挾帶日本鰻至產卵海域。日本鰻應具備地球磁場或天文航海的輔助能力。
三、產卵場的海況及日本鰻柳葉期的輸送區域
  報告人:日本水產綜合研究所Daisuke Ambe, Makoto Okazaki, Tomowo Watanabe ,Hiroaki Kurogi及Seinen Chow
  為藉由蒐集產卵場的海洋學調查資料,以瞭解日本成鰻的產卵生態,日本水產廳於2008-2010年間在馬里亞納群島東南區域進行調查。成幼鰻主要捕獲於100-300公尺深度的海域。據側掃聲納追蹤顯示,成鰻白天在500-700公尺深的海域,及晚上上升到150-200公尺深的海域。
  研究結果建議,位於北太平洋的次表層水域是影響日本鰻產卵生態的重要海洋條件。長期暖化及表層水域會影響該水域水體的垂直結構。此外,北太平洋熱帶水域的緯度位置每年會有幾度的波動。由於產卵海域的緯度位置被視為仔鰻初期游動的重要因子,必須發掘日本鰻產卵場及海洋學條件的互動。另一方面,洄游過程也受北赤道洋流的中層流影響。中層流對仔鰻的影響,已被在玻璃鰻期仔苗逐年變化中被探討。
四、日本的日本鰻的生態及年補充量
  報告人:日本水產綜合研究所Hiroaki Kurogi
  2008-2010年間於馬里亞納海脊所捕獲的成鰻及魚卵對日本鰻產卵生態學研究的進展貢獻重大。但對於產卵種鰻的地域來源、產卵種鰻的年度數量、成熟鰻與補充量之間的關係等基礎數據仍尚未明瞭。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日本目前唯一可供參考的指標),鰻苗的商業捕獲量由1960年代100-200公噸的高峰連續下降至1980年代的20公噸。近25年來,日本鰻苗的捕獲量已降到在6-27公噸間波動。
  上述統計資料雖能確切指出資源補充量,但並未排除對於社會經濟層面的影響,如鰻魚捕撈業者人口的下降及未合法捕獲等申報資料等。另一方面,最近發現有可觀的鰻魚數量會在5-6月漁期以外的時間洄游至沿海。
  為了瞭解日本鰻確切補充量,應整年在東亞各區域詳加調查,方可進一步瞭解日本鰻的補充機制並建立未來國際化管理方案。
五、韓國的日本鰻的生態及年補充量
  報告人:韓國國立Chungnam大學Tae Won Lee
  韓國河口的玻璃期仔鰻主要於1-3月出沒於濟州島、2-4月間出沒於南部沿海以及3-5月出沒於中西沿岸。然而,出沒的季節性及高峰期顯示鰻苗資源有年度上的變化。
  玻璃期仔鰻在濟州島是以底拖網捕撈,在西南部沿海則是藉潮汐作用的定置網捕獲。自2000年受低捕獲率影響,少部分的玻璃期仔鰻漁業已至濟州島河口進行。
  玻璃期仔鰻捕獲量於1990年代為7公噸,自2000年後大幅下降,惟年度需求量上升至15公噸,故自1998年後鰻苗年度進口量約為每年6公噸。近3年來國內鰻苗捕獲量已滑落至2公噸。爰目前正籌備中長程的研究及管理計畫。
六、大陸的日本鰻的生態及年補充量
  報告人:中國集美大學Ruizhang Guan
  玻璃期仔鰻主要於每年11-4月期間抵達於大陸河口。主要捕獲量集中於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及廣東省等地。
  近32年來,大陸鰻苗年度捕獲量已由每年50公噸,下降至低於20公噸。對此,大陸官方已實施相關政策,限制僅有漁民得捕撈鰻苗,並僅限於特定期間內(2009年前:12月16日至翌年3月15日、2009年後1月16日至3月15日)為之。
  造成鰻苗資源量下降的主因應為環境汙染及成、幼鰻的過度捕撈。為確保鰻苗資源量的可持續補充及產業的永續發展,須採取以下措施:
  1. 強化環境保護及水汙染控制;
  2. 建立鰻苗科學上的禁漁期及總可捕獲量;
  3. 禁止捕獲幼鰻及成鰻;
  4. 合理進行其他鰻種的養殖;
  5. 持續進行日本鰻的人工繁殖研究並在可行的情況下進行國際合作。
七、台灣日本鰻補充量的時空變動
  報告人: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曾萬年
  瞭解日本鰻的補充量動態是資源保育及鰻魚養殖產業永續發展之關鍵。長期(1967年至2008年)的鰻苗捕撈資料可瞭解氣候對台灣鰻魚年度補充量的影響。捕撈量與氣候變遷已被發現有顯著關聯,此關聯指出影響海洋生產力及渦流,以Quasi雙年震盪、北太平洋Gyre震盪、太平洋十年震盪及西太平洋震盪等氣候變化指標最顯著。
  1985-2009年鰻苗捕撈量的趨勢與東北亞各國高度相關,意味著台灣早期的日本鰻補充量可成為黑潮沿線的亞洲國家鰻苗捕獲量的預測指標。根據1968-2008年間台灣北部及西部海域捕撈量及台灣西南及西北相繼的出現量之間的正向關聯顯示,柳葉期仔鰻可能受台灣海峽環表層水流影響,於冬季流動至台灣西部海域。頻譜分析顯示3種鰻苗年度周期:2.7年、5.4年及10.3年。日本鰻的補充量可能受多重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影響。
八、歐洲鰻魚的管理機制
  報告人:日本水產綜合研究所Tatsu Kishida及Kazuo Uchida
  鑒於歐洲鰻資源量近30年來嚴重衰退,歐洲國家已進行鰻苗資源復育管理活動。2003年國際海洋開發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ICES)在大陸進行銀鰻流放(放流量約佔原始狀態的50%)。2007年透過歐盟法規建立鰻苗資源管理框架。歐盟主管法規的目標是建立與原始生物量相較至少40%的流放,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2009年及2007年之報告已將歐洲鰻列入附件。
  為達到歐盟法規的目標,會員國已針對河域發展出以下的管理機制:降低商業性漁撈活動、限制休閒漁業、放流、棲息地改善、運輸河中的銀鰻至外海、對抗天敵、暫時關閉水利發電運轉等與水產養殖相關的措施。延續鰻魚的管理計畫及會員國報告,期望於2012年施行,並於之後進行該法規的後期評估。一般認為,監控鰻魚資源量及資源量評估方法、漁業及其他人為因子影響的發展,對於鰻魚資源有效管理影響重大。
九、綜合討論
  1. 日本鰻係降河產卵魚種(catadromous),生活史涉海水、半鹹水及淡水,故為達資源的永續利用,須仰賴水產養殖、沿近海及內陸漁業及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維護共同合作,方可維繫資源的永續利用;
  2. 造成日本鰻資源下降的可能原因包含人為及自然因子。人為方面主要包括:中日韓等國的過渡捕撈、天敵侵入種、汙染及寄生蟲的釋放等;自然方面則受天敵及海況、氣候變遷等威脅;
  3. 有效的資源評估所需資料包括:鰻苗(玻璃鰻期、黃鰻期、銀鰻期)的時間序列、漁獲努力量及其他人為影響、鰻苗的持續補充量、銀鰻的逃脫量及體長、年齡、性別及成熟度的生物採樣;
  4. 因應鰻苗資源量下降,有效的資源管理主要涵蓋,漁業管理、棲息地保育與復育及資源強化等三大領域。以下為研討會建議施行的措施:
    1. 漁撈資料蒐集的國際合作;
    2. 日本鰻之分布及洄游的進階研究;
    3. 強化資源管理:包括成鰻及幼鰻;
    4. 海岸及河川之棲息地及環境保育:據講者Uchida估計,鰻苗生活史中,15-17%棲息地位於河川、30-40%位於海洋、40-55%位於半鹹水,故多樣化的棲息地保育對日本鰻的資源保育相當重要;
    5. 借鏡歐洲鰻的管理機制:由各國回報資源量、管理制度及規範後,由國際會議據以分析評估並訂定目標,交由各國做為施政參考,並重複依此模式循環改進。

Sunday, December 09, 2012

來了...


便 函 MEMORANDUM
受文者 TO:本校各單位
日期 DATE10112D
副本抄送 COPY TO
發文者 FROM:人事室 
主旨說明
RESPECTFULLY THE FOLLOWING MESSAGE IS BROUGHT TO YOU:
主旨:教育人員年金制度改革座談會
一、依據國立OX大學10112D日OX人字第1012XYZXYZ號函辦理。
二、當前我國面對社會高齡化及少子女化現象,各職業別退休(保險)給付負擔日趨沉重,政府擬依「財務健全」、「社會公平」、「世代包容」及「財務穩健」等原則,規劃改革年金制度。為傾聽各界意見,讓各種不同的聲音進入改革過程,由各退休(保險)主管機關與縣市政府辦理年金制度改革座談會,邀請相關人員共同參與討論。
三、受教育部委託配合辦理座談會,相關內容如下:
()時間:10112D+5
()地點:OX會議廳。
() 參加對象:大專院校及社教機構現職及退休教育人員。
四、報名表請於本(101)年12月D+3日前傳覆。
五、如對於本次座談會討論議題有相關建言而不克出席者,亦可填列「發言單」於10112月D+5日前傳送至電子信箱: zXYZXYZ@XOOO.edu.tw
六、欲參加者,請於10112月D+3日下午H時前回復(逾期視為無需求)。

Wednesday, December 05, 2012

可恥的大學 ?


為什麼清大是一所可恥的大學


什麼叫做可恥?
我給一個哲學論證,說明為什麼清大是一間可恥的學校。
但請各位不要太在意可恥、官僚、奴才等字的道德蘊含,本篇文章所有的用字,都是道德中性的。因此我只是好好地在說「清大為什麼可恥」而已。
註:不過,我確實是在罵人。

1

我在這邊舉出一個帶點模糊性的定義:可恥,就是做與你的身份不匹配的事,甚至,當你還用這個身份獲得了許多好處。
如果有一個商人,一天到晚說他不說謊,甚至他拿「不說謊」當成自己的商標,童叟無欺,卻在許多時候做完全相反的事:他偶爾會用這個商標去招搖撞騙,為了只是一些特殊的目的;那我們會說,這是一個可恥的商人。
如果有一個政府,它說它希望經營反核家園,甚至用反核為名集結了許多關注和技術,卻把所有的心思都拿來建立核能電廠;那我們會說,這是一個可恥的政府。
今天,如果有一間學校,一天到晚說他支持公民教育、支持全人教育、通識教育、跨領域教育。它甚至依「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而後成為士農工商」為理念,申請了許多經費,蓋了叫做「清華學院」的住宿學院,來發展他的新的教育理念。
他說他支持跨領域,認為自己比起隔壁的學校有人文,也認為自己是國內一流的大學。他也利用自己是一流的自由大學這件事,得到了許多社會的支持。
但是今天,當學生成為公民,在國會發表言論時,找他的老大蔣部長的碴時,他卻不分說地立刻說學生錯了,「我們清大」非常對不起:
清華大學對於本校陳姓同學昨(3)日在立法院不當行為,深感痛心外,也對教育部蔣偉寧部長及社會大眾所造成的傷害,致上最深的歉意。清華大學嚴正聲明,針對公共議題,本校不贊同學生恣意作為,曲解公開發言之行為的正當性及合理性;而對於忽視人與人之間互動應有的尊重,更不是本校教育所樂見的。
清華教育理念,注重全人教育,向來尊重師生公開言論的表述。但是,自由不是代表允許個人行為恣意妄為,尤其是被塑造為意見領袖者,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一方意見,足以影響社群間外顯行為及形象,是以,更應以成熟的思辨能力及待人接物的敦厚準則嚴格自律。
(學校很快就把這則聲明拿掉了,沒關係,我們有備份。)
學校似乎希望我們不要繼續轉貼這個聲明,但是現在主流媒體都已經把你們的聲明傳出去了,在你們正式收回這些聲明,並且做出符合理念的行為以前,我們會繼續轉貼。這是我們的媒體工具。所以,真的辦不到。)
這裡有很大的問題

2

我現在就來論證為什麼這聲明讓清大符合了可恥的定義。
(1) 清大認為「本校陳姓同學」的行為是不當行為。
引用王丹先生的話:
《聯合報》用兩版的篇幅修理學生,令人瞠目結舌。
整起事件中,學生的訴求,教育部的不當,都被放到其次;而所謂的“不禮貌”卻被無限擴大,這是典型的模糊焦點。新聞媒體在事情的重點上的選擇額,充分表現出了立場。
這是媒體病。
學生畢竟年輕,當然不可能像政客一樣圓滑老練。我們這個社會,為什麼對權力者那麼寬容,對於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青年人卻那麼苛刻?
這是社會病。
這裡的意思是說,清大今天看到了自己的學生與其他人發生衝突,在學生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立場下,做出了誠實的表達,但他還是認為:錯的是自己的學生。因為他不夠成熟。
因為他對人不夠尊重、不夠成熟,學校出來道歉。
這是非常荒謬的事。
我甚至根本覺得陳為廷的態度好得很啊,應該鼓勵吧;但我就讓你這一萬步,假設他態度真的不好)
譬如,如果我今天和路人吵架,我覺得他應該讓位給老人,我說:你這個可惡的人,要讓位給老人,好手好腳的你不會站嗎?
這時候清大應該要出來道歉,因為我的言行不夠成熟,對人也不尊重。
又譬如,如果我今天看到一個商人說謊,他賣了盜版的NIKE鞋,我說:你這個神棍,太可恥了,你為什麼要騙人呢?你媽怎麼教的。
這時候清大應該也要出來道歉,因為我的言行不夠成熟,對人也不尊重。
(這樣好不:以後你們教我們什麼是禮貌,我們來教你們什麼叫是非對錯。)
但清大絕對不會這麼做,他從來也沒這麼做過。因此學生不尊重並不是理由,真正學校道歉的理由是什麼?我可以合理懷疑,是因為陳為廷得罪了清大的老大。
因此,這裡的「道歉」,怎麼看都是官僚主義作風。因為在清大人捅出簍子的那麼多件事情裡頭,清大都沒有道歉,這一次,只是因為學生得罪了他的頂頭上司,他便「立刻道歉」。
不叫作全人,這叫作奴才
(2) 為什麼學生不能對教育部長問問題?
立法委員可以質詢教育部長,而立法委員認為陳為廷更能表達他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以陳為廷的嘴巴,讓他來說。這一點完全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合法進入國會,有國會議員引進,當他要求我提出質疑,我能發表我的質疑。雖然此時,行政官員並沒有回答的義務。
因此,學校在得知這件事情發生以後,特別是聯合報都已經把詮釋放在頭條了,你的第一件事情,應該是要瞭解狀況、做出評估,再來發表聲明。
在跨領域這一點上,他沒有他自己講的那麼重視,也沒有重視專家的意見。清大應該關心陳為廷(這就是你要來關心的時候了)、詢問學校裡頭的法律、社會專家,再來給出一個道歉或是肯定。聯合報用頭版罵你的學生,總不能當作沒看到吧?
但他沒有。因為他要趕快道歉。
他像是根本沒想過要支持自己教出來的學生,當學生被媒體、政府和(只看主流媒體的)家長夾擊的時候,他很快就選擇要站在「安全」的那一邊。
討好了誰?賣了誰?保護了誰?這樣還不叫官僚,那你告訴我什麼叫官僚?
(3)
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發現,清大這所學校利用了他的身份得到了許多好處和社會的認同,但是他卻做了不合乎自己身份的事。
通過還算嚴格的概念檢證,說明了清大是一所可恥的學校。
(4)
最後,上一篇有人問我什麼叫媒體權力。這就叫媒體權力:
媒體權力的展現
甚至我有時候很尊敬的作家張大春先生也被媒體誤導,不要再跟我說批判思考、公民素養、網路多元化(大春先生自己有部落格、也上臉書)能對抗媒體壟斷媒體就是製造事實的人,我已說得十分清楚。
本篇文章禁止迴響,這也是媒體權力。

Monday, December 03, 2012

鰻苗開盤價115元


鰻苗變少 開盤價115元創新高

〔自由時報記者陳燦坤/雲林報導〕冷鋒報到,帶來漁民期盼已久的鰻苗,不過初期捕獲量偏低,漁民雖然每天都有進帳,但均維持在個位數,開盤價每條約一一五元高價,創歷年來新高紀錄,但當地盤商預估,目前放養不多,鰻苗價格上漲空間有限,不太可能出現去年每條一七五元的天價。
台灣捕鰻苗的季節都是在冬至(今年是十二月二十一日)之前的一個月,這段期間寒流來襲,南下渡冬的鰻苗正好洄游到台灣海峽,養殖業者謝沛奇指出,因捕獲量逐年遞減,今年的鰻苗開盤價是歷年來最高。所謂的開盤價是鰻苗第一次公開交易價,而隨著捕鰻苗期愈接近尾聲、在求多於供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當年最高價。
漁民每天收穫個位數
近日氣溫遽降,漁民捕獲鰻苗數量明顯成長,之前徹夜守在漁船,可能一週捕不到十條,漁民林俊德表示,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收穫,但多數漁民捕到的只有個位數,目前正值捕鰻苗季初期,全年實際捕獲量有待觀察。
盤商許淵智說,往年此時收購的鰻苗均上千條,今年巿場才剛開盤,每條價格喊出一一五元高價,綜觀三年開盤價,今年價格遠高於去年的九十五元及前年的七十五元。
去年鰻苗價格最高曾創下一七五元的天價,但多數盤商認為今年很難追平這個行情,因放養成本太高,賠錢風險大增,不少養殖業者紛紛打退堂鼓,部分業者則自前年鰻苗售價飆升即暫停放養至今,復養意願不高,因此今年鰻苗最高價可能僅漲到每條一二○元。
去年曾創175元天價
據指出,從四年前開始,鰻苗數量銳減。九十八年開盤價每條十一、十二元,最高價十六、十七元,捕獲量約八十公噸;九十九年開盤價每條七十五元、最高價一五○元,捕獲量約四十公噸;一百年開盤價每條九十五元,最高價一七五元,捕獲量約二十五公噸;今年開盤價每條一一五元,預估最高價一二○元,可能會再增加,目前捕獲量約一百公斤。
許多養殖業者認為,鰻苗捕獲量難以事前估算,之前曾有過初期捕獲量稀少,在接近冬至前突然暴增,巿場價格緩步下滑,仍有業者抱一絲希望,等鰻苗價格達到可接受的行情再採購。

Friday, November 30, 2012

台法科技獎 張清風 杜福爾獲獎


我老師s 得獎

台法科技獎 張清風杜福爾獲獎
中央社
2012-11-29 09:24 AM




(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28日專電)中華民國國科會與法國自然科學院今天頒發第14屆台法科技獎,獲獎人為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以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MNHN)教授杜福爾。 在法蘭西自然科學院舉行的頒獎典禮,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陳弘、中華民國駐法大使呂慶龍,與自然科學院副院長達給(Philippe Taquet)共同主持。
張清風與杜福爾(Sylvie Dufour)自1992年即開始合作研究水生動物生理生態領域,其中尤以鰻魚及黑鯛等魚類與珊瑚的生殖內分泌生理等,有許多新的發現與重大貢獻,因而榮獲本屆科技獎殊榮。
杜福爾在致詞時表示,到台灣進行研究是一個極為豐富的經驗。在科學上,台灣實驗室的研究非常有活力。在人性方面,彼此成為好朋友,分享共同的研究反應成果。在文化上,認識了一個差異很大同時又非常貼近的文化。
杜福爾很高興得獎,並表示將促進台法的國際合作。
張清風表示,這個獎非常有意義,代表台法研究的合作穩固而深遠。他認為,台灣與法國可再強化合作,法國的基礎和應用科學極強,相較於其他國家,跟法國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經驗,法國科學家誠實,是非常好的合作對象。
張清風指出,合作20年,兩人共同指導研究生,並造就教授之間的交流與互訪,舉辦雙邊海洋生物生理研討會,對未來年輕一代幫助很大。
未來台法雙方計畫成立演化生物學暨海洋生態生理學聯合實驗室,以其擴大合作計畫,延攬新的團隊,並促進青年研究員未來在此領域的台法合作。(本文附有影音)1011129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雀巢和中藥


雀巢將與和黃中國醫藥組建中藥合資企業
 2012年11月29日 12:08 新浪財經 (http://www5.cnfol.com/big5/zggng.stock.cnfol.com/121129/129,1402,13806883,00.shtml)

  北京時間11月29日上午消息,全球食品巨頭雀巢(Nestle SA)和香港億萬富豪李嘉誠旗下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雙方同意組建一家合資公司,開發基於傳統中藥的胃腸疾病治療藥物。

  據彭博社報道,合資公司命名為營養科學合夥有限公司(Nutrition Science Partners),雀巢子公司雀巢健康科學公司(Nestle Health Science)將和和黃中國醫藥分別持有一半股份。新公司還將接受實驗藥品HMPL-004的開發,同時監督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治療藥物的後期臨床試驗。

  通過此次合作,雀巢將獨家獲得和黃中國醫藥植物性藥材庫的接近權,該藥材庫擁有超過1500種提純的天然產品以及5萬種藥用植物提取物。去年12月,和黃中國醫藥與阿斯利康達成協定,共同開發一項實驗性癌症治療藥物。

  雀巢健康科學公司首席執行官Luis Cantarell在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相信傳統中藥真正有潛力成為創新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兩家公司在公告中表示,這項合作還可能延伸至治療新陳代謝疾病藥物和腦力保健領域。合資公司還將利用雀巢去年購買的Prometheus Laboratories Inc的資源,該公司主要聚焦于癌症和腸胃病的實驗和治療。

  合資公司初期將主要聚焦美國,和黃中國醫藥已經在跟監管機構討論HMPL-004的後期試驗。試驗的第三和最後階段預計將於明年年初開始,兩家公司並未透露此次合作的投資規模。(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