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1, 2011

新年新解答...


Q: 你是不是好貓?
A: 我是不是好貓? 我算一算...



A: One...


A: Deur...


A: 三...


A: 我是好貓!!!

Q: Why? 餵蝦米? Pourquoi ?

A: 好貓管三家...

Q:   O<=>O Orz...

Tuesday, December 20, 2011

掉書袋 (五)

對魚類卵細胞發育而言,可區分為細胞發育(oocyte growth)與卵細胞最後成熟(final maturation); 而細胞發育又可區分為初級 (primary)與次級(secondary)成長期,次級成長期分為前卵黃生成期(previtellogenic satge)與卵黃生成期(vitellogenic stage) (reviewed by Adachi et al.,2003) 我們對魚類卵黃生成期(vitellogenic stage) 與卵細胞最後成熟(final maturation)已經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Nagahama, 1994; Senthilkumaran et al., 2004);相反的,我們對於調控前卵黃生成期(previtellogenic)或初級卵黃生成期((primary vitellogenic)的卵細胞發育卻所知有限(Tyler and Sumpter, 1996)。基本上,性成熟鮭鳟魚類的孕卵數(fecundity)與卵子大小在卵細胞前卵黃(previtellogenic) 生成期時已經大部份決定 (reviewed by Kortner et al., 2009) 在魚類,控制前卵黃生成期的卵細胞之發育 其生理控制機制的研究並不多。在1986年在鯉魚中利用放射性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GtH)證明 前卵黃生成期的卵細胞上並無促性腺激素受體(GtH receptor)的存在 (Bieniarz and Kime, 1986);切除金魚腦下垂體(GtH主要來源)證明性類固醇可影響卵巢早期的發育 (Barannikova et al., 2002);下海洄游生殖的歐洲鰻銀鰻 其卵巢已有初步發育 (GSI=1.5-2.0%) 卵細胞處於卵黃生成初期,但此時其循環系統內的促性腺激素濃度卻是几乎低於偵測敏感度 (Olivereau and Olivereau, 1979; Dufour et al., 1983) 這意味著和哺乳動物一樣卵細胞發育可分成兩期: 促性腺激素非依賴期(GtH-independent stage)與促性腺激素依賴期(GtH-dependent stage),在脊椎動物生殖內分泌的研究中,長久以來卵巢發育一直被認為是被動地受到下視丘 (hypothalamus)─腦下垂體 (pituitary)─性腺 (gonad) H-P-G axis 由上而下的調控,性腺接受由腦下垂體分泌的 FSH 及 LH 而啟動卵巢發育。然而腦下垂體切除之大鼠,濾泡發育依然能夠由原始濾胞 (primordial follicle) 轉變成初級濾胞 (primary follcle),顯然此過程是不需要 GtH 的作用 (Hirshfield, 1985),反而是藉由許多卵巢內生因子(intraovarian factors)來調節 (reviewed by McGee and Hsueh, 2000)。哺乳動物前濾泡腔濾泡(preantral follicles)可類比於魚類前卵黃生(previtellogenic)成期的卵細胞;前濾泡腔濾泡在青春期前(prepubertal)緩慢的發育,被證實是GtH-independent 的,同時雄性素被證明和這個時期的濾泡發育有關 (McGee, 2000),而且雄性素受體 (androgen receptor, AR) 基因的表現量被證明在前濾泡腔濾泡高於小型濾泡腔濾泡 (Weil et al., 1999),在哺乳動物 雄性素刺激卵巢濾泡的增生與發育是被證明而被廣泛接受的 (reviewed by Sen and Hammes, 2010);相反的,雌性素與助孕素對卵巢濾泡早期發育的作用不顯著 (reviewed by Choi and Rajkovie, 2006)。在魚類,雄性素也被證明具有刺激初級卵巢發育的效果,例如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 Vedal et al., 2004) 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Lin et al., 1996, 2000; Wang and Lou, 2007)澳洲鰻 (Anguilla australis, Rohr et al., 2001; Lokman et al., 2007) 鱈魚 (Kortner et al., 2008, 2009)。可見雄性素對初級卵巢發育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上有其保守性,故若能了解雄性素對魚類初級卵巢發育生理機制,一方面可作為解決哺乳動物生殖問題的基礎 ,另一方面 控制孕卵數則可應用於漁業。


雄性素對初級卵巢發育的作用機制在哺乳動物中被證明除了直接經由濾泡細胞中的雄性素受體外 (Sen and Hammes, 2010), 更多的證據顯示卵巢受雄性素刺激所產生的局部因子也伴演重要的角色, 這些因子包含成長因子, 如IGF-1 (Vendola et al., 1999)、轉譯因子如FOXO3a (Yang et al., 2010)等等,在哺乳動物中,許多卵巢所分泌的因子 (paracrine factors) 如PDGF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kit ligand (kit 配位體)、neurotrophins (神經營養素)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白血病抑制因子) BMP (骨型態發生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FGF (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等等都和初期卵巢發育有關 (reviewed by Webb et al., 2003; Campbell, 2009; Li et al., 2010) ,但至今仍無進一步實驗結果雄性素對卵巢的刺激發育作用在哺乳動物亦或在魚類是否也影響上列卵巢成長因子之表現。故本研究計畫擬研究雄性素對魚類初級卵巢發育的刺激作用和卵巢成長因子表現的關連。

本研究擬以鰻魚為研究模式生物其優點為 1). 鰻魚的生物特性,鰻魚若不下海進行生殖洄游,則其卵巢發育則停滯於初期初級卵細胞,若要在再發育成次級卵細胞則可利用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注射加以人工誘導,方便實驗之進行與控制;2). 一般認為日本鰻魚是一次產卵型的魚種,故卵細胞之發育有同步化的特性,方便實驗結果之研判;3). 鰻魚在台灣具相當的養殖歷史與養殖相關產業規模,但鰻苗完全依靠天然捕撈,具商業價值鰻魚人工繁殖方法仍未確立 (Tanaka et al., 2001)。

鰻魚人工繁殖的進行是利用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注射種鰻刺激性腺發育,目前實際所遇到的問題是: 1). 鰻魚種魚無客觀而有效的挑選標準; 2). 某些被挑選到的鰻魚種魚其孕卵數不高; 3) 並非所有的處理的鰻魚種魚都能達到最後成熟與排卵; 4). 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注射種鰻刺激性腺發育,易發生卵細胞發育不同步,影響誘導最後成熟時機的認定,導致受精率與孵化率低下。 就目前的實驗或試驗數據顯示:鰻魚人工繁殖的成功率(指得到較高的受精率與孵化率) 和種鰻本身的品質有關,銀化的程度影響卵巢對外源性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的感受性(Okamura et al., 2008)。

日本鰻的次級卵巢發育出現在黃鰻時期,時間可持續5-12年,以出現油滴為半判定標準,油滴的數目與大小隨著發育而增加;淡水養殖的雌鰻卵細胞只能發育至前卵黃蓄積期 (Pre-vitellogenic stage) (Chang and Liao, 1977; Yamanchi and Yamamoto, 1982)。當卵細胞發育至卵徑約 250μm以上的卵細胞會開始蓄積卵黃 (Kayaba et al., 2001) 而下海進行生殖洄游的銀鰻其卵細胞之大小約250-300μm。目前鰻魚人工繁殖,成熟卵是由注射異種生物 (主要是鮭魚與鯉魚) 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刺激其卵巢之發育而得;4週的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處理可使卵細胞發育至400-500 μm (mudvitellogenic stage)。另一方面,雖然使用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雖然能夠促進日本鰻卵濾胞的發育,但是長期催熟結果則是表現在卵胞數目減少、卵徑頻度分佈呈現不同步化 (Satoh et al., 1992; Tanaka et al., 2001; Wang and Lou, 2007),影響最後的孕卵數 (fecundity)。研究試驗發現甲基睾固酮 (17α-methyltestosteone, MT) 併用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的處理組相較於雌二醇 (estradiol-17β, E2)併用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的處理組能顯著維持卵巢中較高濾胞的存活率,並且與僅有 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處理組的卵巢相比較,也使卵巢發育較能同步化 (Wang and Lou, 2007)。

鰻魚種魚其孕卵數不高的問題或許可從其他魚種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前卵黃生成期的卵細胞發育情形決定成熟鮭鳟魚類的孕卵數(fecundity)(reviewed by Kortner et al., 2009),另一方面,雄性素被證明具有刺激鰻魚初級卵巢發育的效果 (歐洲鰻: Vidal et al., 2004; 日本鰻: Lin et al., 1996, 2000; Wang and Lou,2007;澳洲鰻, Rohr et al., 2001; Lokman et al., 2007)。在澳洲短鰭鰻與日本鰻的研究發現,雌鰻血漿中的睪固酮及 11-ketotestosterone (11-KT) 雄性素都高於同時期的雄鰻,同時也發現此兩種雄性素在前卵黃(previtellogenic)生成期到早期卵黃(early vitellogenic)生成期間有顯著增加的情形 (Sbaihi et al., 2001; Aroua et al., 2005; Han et al., 2003)。若如一般僅使用腦下垂體萃取物進行打針誘導,能藉由 H-P-G axis 進一步增加雄性素在雌鰻血漿中的濃度,在每針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 的誘導後 2 - 5 天會達高峰,之後又再下降,持續施打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能維持血漿中睪固酮的濃度,使卵巢能持續發育 (Leloup-Hatey et al., 1988; Peyon et al., 1997; Lokman et al., 2001; Matsubara et al., 2005)。另一方面,雖然使用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雖然能夠促進日本鰻卵濾胞的發育,但是長期催熟結果則是表現在卵胞數目減少、卵徑頻度分佈呈現不同步化 (Palstra et al., 2005),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添加雄性素,一方面促進卵濾胞對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的感受性,使得卵濾胞進行卵黃蓄積並且同步化生長發育 (王, 2008 博士論文),但相關活體證據解釋雄性素對卵巢發育早期作用的研究目前仍相當有限 (Walters et al., 2008)。

雄性素對初級卵巢發育的作用應該與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有關,器官發育時需要血管新生進而建立其循環系統以支持其生長發育(Choi et al., 1998)。哺乳類動物卵巢濾泡(ovarian follicles)發育過程中會伴隨有周期性的血管新生,初期濾泡並無其本身建立的血管系統,靠的是卵巢本體組織的血液供應,濾泡發育過程中血管新生作用是持續的 (Suzuki et al., 1998),濾泡血管網的建立與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助於生殖激素的傳入而抑制濾泡退化發生 (Zeleznik et al., 1981)。越多的血管生成會帶入更多的促性腺激素,而此輔助與加乘的結果會造成濾泡排卵。相反的,如果血管退化則引起濾泡退化 (Jiang et al., 2003)。血管供應的失效,是濾泡走向退化 (atresia) 的重要因素(reviewed by Kaczmarek et al., 2005)。

血管新生的過程包括靜脈微血管基底膜被酵素分解、血管內皮細胞的移行、增生和管狀形成(tube formation)(Klagsbrun and D’Amore, 1996),而在此過程中,舊有的微血管會受到鄰近新生組織所分泌之血管新生因子(angiogenic factors)的刺激與調控而萌發新的微血管網。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growth factor, VEGF)是刺激血管新生重要的因子(Ferrara and Henzel, 1989;Pepper et al., 1992; Klagsbrun and D’Amore, 1996)。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家族成員包含VEGF-A、VEGF-B、VEGF-C、VEGF-D和PIGF(placenta growth factor) (Tischer et al., 1991;Houck et al., 1991, 1992)。VEGF藉由跟酪胺酸激酶接受器(Tyrosine kinase receptor)的結合而引發血管活性,其中Flk (VEGFR2) 是主要出現在血管內皮細胞上的VEGF作用受體(Klagsbrun and D’Amore, 1996; reviewed by Shibuya, 2006)。最近的實驗結果顯示VEGF 分子在魚類 (斑馬魚、河豚、鰻魚、龍膽石斑) 與哺乳動物之間有相當強的保守性 (Huang et al., 2006;本實驗室尚未發表之成果);但斑馬魚與河豚啟動子區域卻歧異,推測彼此的調控機制可能不同(Gong et al., 2004)。影響VEGF基因表現的因子分別是缺氧(hypoxia),細胞激素(cytokines)和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的產生,細胞分化(differentiation)、細胞轉型(transformation)和性類固醇(sex steroids)等(Ferrara and Davis-Smyth, 1997; Ferrara, 1997, 2004; Reynolds et al., 2002),我們證明鰻魚的VEGF-A的表現機制也受類似因子的調控 (Huang et al., 2006)。

VEGF也是影響濾泡血管新生的重要的因子,VEGF的表現量與濾泡的發育程度具相關性 (Shimizu et al., 2002)。在大白鼠新生(neonatal)時期,其濾泡從primordial 發育到primary 濾泡,VEGF的表現是被刺激的 (Kezele et al., 2005)。在大鼠中,卵巢直接注射VEGF蛋白質會增加前腔化濾泡(pre-antral follicles)的數目 (Danforth et al., 2003),相反地,利用抗VEGF抗體會降低濾泡血管新生,而減弱腔化濾泡(antrum follicles)的生長(Wulff et al., 2002);同樣的,對小鼠施打抗Flk-1/KDR抗體(抗VEGF-2受體)會阻斷成熟濾泡的發育(Zimmermann et al., 2003)。濾泡的發育受促性腺激素(GTH)刺激,同時處理GTH與VEGF可以加強卵巢的發育:將VEGF基因片段混合孕馬胎盤絨毛膜促性腺激素(eCG)注射到卵巢,會增加較大濾泡的數目並且幫助鞘細胞層血管網的建立(Shimizu et al., 2003)。VEGF除和血管新生有關外,最近的實驗證明VEGF本身對卵巢濾泡細胞有直接的作用,例如可加強LH的功能 (Doyle et al., 2009),也是濾泡細胞的生存因子 (survival role) (Irusta et al., 2010),並刺激初級濾泡轉變成次級濾泡 (Yang and Fortune, 2007),可抑制離體牛濾泡細胞之凋亡 (Kosaka et al., 2007),但在魚類卻無相關研究報告。目前血管新生和大型魚類卵巢發育並沒有相關的研究報告。雖然在虹鱒中已證明卵巢的退化受E2、GTH、上皮成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的抑制 (Janz and Van Der Kraak, 2005),而在哺乳動物中E2、GTH、EGF已證明可刺激濾泡細胞VEGF的表現(reviewed in Shimizu et al., 2002),但沒有相關研究證明在魚類中,這些因子是否也是經由VEGF而抑制卵巢的退化。另一方面,在鰻魚人工催熟過程中卵細胞發育的不同步(asynchronous),推測是因為外源激素處理所造成而非自然狀態 (Palstra et al., 2005),但沒有相關證據了解是否因為血管新生不足而影響卵細胞發育的不平均(不同步)? 值得研究。事實上,我們的初步實驗結果發現:以CPE (catfish pituitary extracts) 處理雌鰻時,其卵巢GSI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的上升,顯示其卵巢的發育,但鰻魚GSI (卵巢發育) 與卵巢VEGF-Flk表現量之間呈負相關 (陳 2008; 張 2008)。

血管新生初期需要由VEGF所誘發,後期則需血管周邊細胞(pericytes)之遷徙並包覆新生血管管腔,達到穩定的成熟狀態。由VEGF所誘發的新生微血管並不成熟,無法完成封閉的閉鎖循環系統,需要其他因子來安定微血管的結構,這些因子包含血管新生素(Angiopoietin-1, Angpt1),Angpt1為血管生成和血管新生的必須調控因子,它會與血管內皮細胞上的Tie2 受體結合以維持血管成熟,Angpt1不具有活化蛋白酶 (protease)以分解基底膜的特性,故使血管內皮細胞累積在局部而造成血管直徑增加 (Rudge et al., 2005)。Angpt1與其受體Tie2(為一種酪胺酸激脢受器,receptor tyrosine kinase)結合後,會引發一系列與血管內皮細胞與血管周邊細胞遷徙 (Fujikawa et al., 2002; Graupera et al., 2008)、細胞間交互作用、抗細胞凋亡(Papapetropoulos et al., 2000) 及抗通透性(Gavard et al., 2008)等相關之訊息傳遞路徑,故Angpt1亦可抑制VEGF對血管誘發之通透性,使血管內皮細胞間連結較緊密,在血管新生後期主要調控周邊細胞的遷移、細胞間連結。Angpt1、Tie2,與VEGF、Flk等相關血管生長因子在血管新生的功能相互協調制衡,以維持正常血管生成(Wakui et al., 2006)。同時我們也發現CPE處理之鰻魚其卵巢GSI與Angpt1的表現量呈負相關,可推測利用人工催熟造成的卵巢微血管系統的不穩定,亦或是其他原因有待新的實驗的證實。

雄性素 (T) 以經被證明,在鰻魚人工催熟過程中,幫助卵細胞發育的同步化與減少卵細胞的凋亡 (Wang and Lou, 2007), T的單獨活體處理甚至可刺激鰻魚卵巢發育 (Anguilla japonica: Lin et al., 1991; Anguilla anguilla: Vidal et al., 2004)。事實上,我們的實驗結果發現:以CPE (catfish pituitary extracts)添加T處理雌鰻時,成功的救援鰻魚卵巢因處理CPE而抑制的VEGF-Flk表現量,CPE中T的添加其刺激卵巢發育比單用CPE所得的結果明顯,因此,此結果支持我們原先的假設,催熟鰻魚卵巢發育的不良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外源性激素處理抑制卵巢VEGF-Flk表現量,使得促性腺物質無法適當的發揮作用。

抗穆勒氏管荷爾蒙 (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又稱為穆勒氏管抑制物質(Mu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 MIS) 是屬於TGFb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TGFβ superfamily) 家族 (Cate et al., 1986), AMH 在哺乳類動物雄性發育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主要為抑制雌性生殖組織穆勒氏管(mullerian duct)。近來AMH及其主要受器 (Anti-Mullerian hormone type II receptor, amhrII) 從不具該構造之硬骨魚類中選殖出來 (Wu et al., 2010)。但在雌性哺乳動物中,AMH 對濾泡發育扮演重要的角色,初級卵巢濾泡顆粒細胞製造AMH,前濾泡腔 (preantral)濾泡與濾泡腔(antral)濾泡其AMH表現量最高 (Kevenaar et al., 2006);證據顯示 AMH可抑制FSH對卵巢中、小型濾泡的發育刺激作用,也會抑制原始(primordial)濾泡發育成初級濾泡 (reviewed by Visser et al., 2006)。AMH直接刺激離體(in vitro)大鼠前濾泡腔 (preantral)濾泡的發育 – 增加濾泡數量與大小 (McGee et al., 2001)。很有趣的是: AMH可刺激原始濾泡組織的VEGF的基因表現 (Nilsson et al., 2007);相反的,若抑制VEGF的生物活性則可降低小猿卵巢前濾泡腔 (preantral)濾泡AMH的基因表現,但對早期濾泡腔(early antral)濾泡沒顯著影響 (Thomas et al., 2007)。

AMH可刺激原始濾泡組織的Angpt2 和VEGF的基因表現,卻抑制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 (GDF-9),的表現 (Nilsson et al., 2007)。GDF-9 也是屬TGFβ 家族中的一員,GDF-9會專一表現在卵細胞本體,由卵細胞本體製造AMH會促進周圍濾泡細胞的發育 (McGrath et al., 1995) ;剔除DGF-9的小鼠,其卵細胞發育會停滯在發育早期 (primary follicle stage),其卵細胞僅具有單層的濾泡細胞(Dong et al., 1996),故 GDF-9 會促進濾泡顆粒細胞的增生以及濾泡鞘細胞(theca cells) 的補充 (Vitt et al., 2000),但會抑制由 FSH 所誘導的類固醇生成以及 LH 受體的表現 (Vitt et al., 2000b);DGF-9也證明可促進小鼠前濾泡腔濾泡的成長,此作用是經由增加前濾泡腔濾泡雄性素的製造(Orisaka et al., 2009)。相較於哺乳類,GDF-9 在魚類的研究起步較晚,最早在斑馬魚的研究發現,GDF-9 在卵發育早期的基因表現量最高,隨著卵的成長發育會逐漸遞減 (Liu et al., 2007)。後續在澳洲短鰭鰻 (Anguilla australis: Lokman et al., 2009;) 及海鱸 (sea bass: Halm et al., 2008)的卵巢中也有 GDF-9 的表現。澳洲短鰭鰻的研究指出在早期卵黃生成期(early vitellogenesis)時 GDF-9的表現達到高峰,之後隨著卵黃蓄積進行開始下降 (Lokman et al., 2010)。故前濾泡腔濾泡(類比魚類前卵黃生成期的卵細胞)發育、DGF-9與雄性素三者有某種相關性。

前面提過VEGF可間接刺激濾泡血管新生或直街作用在濾泡細胞,事實上在哺乳動物中,許多卵巢所分泌的因子 (paracrine factors),雖然到目前為止到底是那幾個因子扮演關鍵性的因子或是它們的組合的功能與效果,並不清楚,但是這些因子大都介由酪胺酸激酶接受器(Tyrosine kinase receptor)而引發作用,和VEGF結合血管內皮細胞上的Flk受體所引發的血管新生反應一樣,這些因子都有一個共同的起始訊息傳遞者PI3K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與PKB (protein kinase B),因此PI3K的活化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目前已確定腫瘤抑制基因PTE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from chromosome 10)的功能與PI3K相反。PTEN其表現的蛋白產物是一種多功能性的磷酸酶(phosphtase),可抑制由PI3K所啟動的訊息傳遞路徑,許多研究結果顯示PTEN過度表現時,將抑制細胞的發育與增生。但另一方面 PTEN在正常細胞中可調控胚胎的發育,抑制PTEN基因的表現使老鼠胚體死亡 (Cully et al., 2004);但降低PTEN的表現已證明促使細胞與組織增大(Crackower et al., 2002) 與提高細胞週期的作用 (reviewed by Di Cristofano and Pandolfi, 2000)。同時,由酪胺酸激酶接受器所引起的PI3K活化和其所引起的作用皆會被PTEN所抑制。故對於血管新生作用或濾泡早期發育而言,VEGF或卵巢的自泌因子 (paracrine factors) 具有啟動和促進的作用,而PTEN則扮演抑制的角色,這兩類因子的相互作用將可決定血管新生或對初期卵巢發育的效果。實驗證明小鼠卵細胞PTEN的剔除會導致卵細胞的過度早熟(Reddy et al., 2008; Jagarlamudi et al., 2009); 而小鼠濾泡顆粒細胞PTEN的剔除則可以促進排卵並延長黃體壽命 (Fan et al., 2008),更進一步的,小鼠幼鼠卵巢組織短期處理 PTEN抑制物 (bisperoxovanadium)與PI3K活化劑(740Y-P) 可活化小鼠的原始卵細胞(primordial oocytes),類似的方法與操作可使人類的卵巢片段成功的發育至排卵前期 (Li et al., 2010)。對於性腺發育而言 促性腺激素(FSH, LH)是相當重要的,不管FSH 或 LH,其活性都是經由活化濾泡細胞細胞膜上的GPCR (G蛋白藕合的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而引起的, 所引起的反應主要是經由 cAMP 或鈣離子的濃度改變而引起下游生化反應 (如PKA與PKC)。最近,利用細胞培養系統證明FSH可刺激小鼠施氏細胞(Sertoli cells) PTEN與PI3K的表現與活性,因此證明為何 FSH 無法刺激青春期前小鼠施氏細胞的增生,而反義PTEN cDNA的轉染可讓FSH 刺激小鼠施氏細胞的增生(Dupont et al., 2010)。我們證明: 鰻魚的PTEN具有長、短這兩個型式,此二者在細胞中的分怖並不一致,且短型PTEN的表現量和生理外觀具較密切的關連 (Chen et al., 2008; 陳 2009):在鰻魚催熟過程中,卵巢發育(GSI)和長型PTEN表現呈負相關,卻和短型PTEN表現呈正相關;而添加T更進一步刺激卵巢發育(GSI),卻抑制卵巢長型和短型PTEN的表現。所以理論上,短型PTEN和鰻魚卵巢發育有直接關係 (Huang et al., 2012)。鰻魚卵巢PTEN其功能與作用的釐清是本研究計畫的重點之一,利用第二訊息與PTEN的操作似乎可以在鰻魚上應用。

本實驗室先前的實驗結果證明,雖然目前無野生自然成熟鰻魚作為對照比較組,發現在卵巢人工催熟過程中,卵巢發育程度和血管新生基因表現密切相關 (陳 2009; 張 2009),但在人工催熟過程中卵巢中VEGF-Flk系統的表現量是下降的。而睪固酮的添加,對鰻魚卵巢初期發育有改善的效果,我們初步的實驗證據顯示:此改善效果似乎是經由影響卵巢血管新生相關基因而達成,已經證明鰻魚GSI 可被T單獨刺激(Anguilla japonica: Lin et al., 1991; Anguilla anguilla: Vidal et al., 2004),而我們也證明CPE添加T (CPE+T) 可刺激鰻魚卵巢VEGF-Flk表現。下一步,則要證明T (或其他類固醇) 和卵巢血管新生相關基因表現之間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 對卵巢初期發育而言 在這個階段經由其他因子刺激卵巢產生的卵巢自泌性因子對初期發育的啟動非常重要,這些自泌性因子中包含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Angpt1、insulin、IGFs、AMH、GDF-9和PTEN。本研究著重在外源性激素和鰻魚卵巢本身的自生性成長因子與抑制因子的交互作用。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1

走私鰻苗

哈囉!
搞個生技公司研究鰻魚生產 我出技術股  不知國發基金要不要...

桃機首宗走私鰻苗 依法沒入
(http://www2.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12130249&pType0=aSOC&pTypeSel=0)

2011/12/13 18:23:34
(中央社桃園機場13日電)桃園機場查獲首宗走私鰻苗案。吳姓男子今天將約2萬尾鰻苗裝袋後,夾藏於託運行李內準備出境,遭航警查獲,原本奄奄一息的鰻苗,經灌氧氣後恢復生機,海關依法沒入鰻苗。

吳男上午準備搭乘國泰班機前往香港,航警安檢隊員在執行託運行李X光機檢查時,發現他的託運行李有異,經調查後,吳男坦承行李內有鰻魚苗(鰻線),經查鰻苗裝在2個大型保冷袋內,每袋各裝有4小袋,總重 5.1公斤,約2萬尾,價值約新台幣260萬元。

台北關稅局指出,這是桃園機場首宗走私鰻苗案,由於鰻魚價格飛漲,且依經濟部公告,台灣鰻苗每年11 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管制出口,鰻苗走私有利可圖。

吳男在偵訊時表示,是以新台幣10萬元的代價分批買入這些鰻苗,準備在香港以12萬元的價格出售給買家,買家另要支付他的來回機票費,不過,航警及海關都對他的說法,持保留態度。

這批裝袋的鰻苗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經灌充氧氣後,逐準恢復生機,海關也依「海關緝私條例」偵辦,今天下午將涉案的吳男請回,依法沒入這批鰻苗,再移由漁業署委託專業養殖戶養殖,將來鰻苗長大後,將會拍賣,而拍賣所得將上繳國庫。

Tuesday, December 06, 2011

好久沒出場

(嗡...)

(嗡...)

(嗡...)

(有減完肥又曬黑的蜜蜂耶...)

Saturday, December 03, 2011

都是兩億...

建國百年基金會的音樂劇《夢想家》燒掉了兩億一千萬;不拿政府任何補助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花了五年時間,靠自己的力量向企業及個人募款,募得兩億元走遍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將美麗、創意與戲劇的歡樂帶給偏遠地區的孩子們。

2億夢想家 紙風車與全台孩童共享

(http://tw.news.yahoo.com/2億夢想家-紙風車與全台孩童共享-150129888.html)
歷經5年,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演戲給全台灣所有孩子看」的夢想將步入最終站「新北市萬里」。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不靠政府補助,只靠民間捐款及企業贊助總計2億多元,籌措319個鄉鎮演出費用,獲得將近80萬名大、小朋友開心的笑容。


「原先以為全台319個鄉鎮不可能走完,能走多少算多少,沒想到後來資源不斷湧入,完成這個夢想。」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柯一正開心地笑說。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28日舉行「12月3日最後一站航向『萬里』」記者會,感謝一路相伴的企業和民間團體。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原先是由幾個人發想、操作,企業參與,後來越來越多民間團體及個人加入,有小朋友自願捐出玩具、撲滿、海報,有老師自行上街頭籌款。記者會上,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簡志忠,分享一張張到各鄉鎮表演的照片,小朋友看戲時的天真笑容及大小朋友冒雨看戲的情景。簡志忠提到,有位老師為表演籌款,自製牌子掛在胸前,每天在郵局前向路人募款,後來郵局人員得知他募款原因,破例讓他進入郵局內募款。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將在12月3日在新北市萬里國小,進行最後一場表演,當天邀請朱宗慶打擊樂團、民歌手陳明章為表演暖場,最後將施放煙火慶祝大功告成。

319最後鄉鎮 紙風車到萬里

中央社 – 2011年12月3日 下午7:32.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今晚在新北市萬里國小完成最後一鄉鎮演出,下午紙風車先舉行贊助者分享聚會,工作人員上台向所有人致謝時,都忍不住流下喜悅的眼淚。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從民國95年12月24日宜蘭員山第一鄉鎮開跑後,將近30萬公里的旅程,今天在新北市萬里踏入最後一鄉鎮,期間贊助者超過2萬6000多人,今天下午也邀請近百名贊助者與發起人參與分享聚會。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柯一正表示,「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是為了孩子而發起的第一哩路,他指出,活動發起人之一的導演吳念真,今天因為受邀到美國演講,無法出席最後一鄉鎮的演出,不過吳念真說,若今晚他能夠到現場,一定要擁抱每一個人。
政治大學教授吳靜吉則邀請分享會上的民眾互相擁抱,場面感人溫馨。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也是堅持完成這項「瘋狂活動」的發起人之一,下午的分享會,他還以高跪姿、並趴地向所有的贊助者跪拜,感謝他們5年來的支持,他也特別感謝紙風車的工作人員和演員,尤其在活動初期,每回到鄉公所洽談都被打回票;但這群剛畢業的大學生,一點都不像草莓族,還是一次次地完成任務。
紙風車的工作團隊和演員,最後也上台向所有的贊助者致謝,大夥都忍不住流下喜悅的眼淚。1001203

Thursday, December 01, 2011

貨暢其流

最近鬧柿子大戰, 消息不斷的轟炸,一時之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各的立場。我的結論是: 文宣品儘量用畫的 不讓人對號入座。 我認為它突顯的是: 農產品的產銷出問題,並不是柿子有三種,價格有好幾種,好像兩人吵架, 一方挑另一方的語病,結果問題又在語病上打轉…


糧食者也,米、麥、雜糧 (玉米、大豆、甘蔗、高梁…), 有個特點; 是植物的種子, 是能量的濃縮, 適當處理後可以久藏, 也是主食, 更是戰略物質, 通常這一類的東西較受統治者的注意, 除非被拿來當成政治利益交換的棋子 (wto ecfa gatt ptt), 特別是在臺灣。

那蔬菜、水果,甚至於花卉, 產銷就很重要, 因為它不能久放或有替代性。 農民從前主要種糧食或雜糧, 蔬菜水果只有小菜圃的簡單自給自足,是沒有人去搞一大片, 除非高需求(可以出口)或低成本(不需太多人工)。

慢慢的, 都市化和生活型態改變的結果, 蔬菜水果與花卉的需求高於糧食作物, 但替性高與無法大規模久存注定其悲劇性格 - 由市場機制決定價格

孫中山在一百多年前就說: 「地盡其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我想那為革命先行者如果還在今日的臺灣, 又要講一次!所以是在貨暢其流之下由市場決定, 在今日的社會, 通路(貨暢其流)就可覺定價格; 水柿一顆可在 7-11賣到10元以下應該不是問題, 但7-11算一算可能20元一顆還不符成本 (購買成本、運輸、處理、上架、回收、後處理)。 雖然農民沒通路, 但表面上各地有果菜批發市場, 但是產品要上通路, 不只是生產者價格的斟酌也是中間商的利益盤算。兩元與二十元 差十倍, 但也有可能二元是被高估的, 二十元是被低估的。

通路很重要, 但是是特定人的職業, 與其說是買賣 倒不如說是對這行業的熟悉與經驗甚至是社群的連結。 不然搞個營養午餐要送錢給校長, 而且成歷史共業?! 廠商投下資本與設備如果育預期兩年回本、 三年開始有盈餘, 那我如何確定未來的三年我不會被替換調 ? 當有人投標的價格比我低, 開始壟斷, 那結果會如何? 好吧! 不是大家一起瓜分維持平衡 ,不然就在某處下手算到成本中!或是校長成為合夥人,綁在一起?

先知就說清國的問題是 : 「地盡其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Thursday, November 24, 2011

兩次二一就退學

每次學期末改完考卷要送出分數前, 幾個老師會聚在一起交換特定學生的考試分數, 原因無它, 因為如果成績照送這些學生可能會被退學。 反而學生不急,急死一堆老師 。總是有學生在知道成績後才來找老師說:「要怎麼辦」, 偶爾也會有學生家長來電問看有無補救之道, 至少我們基層教課老師關心的是: 好好一個小孩, 怎麼變得什麼都不愛, 最基本的要求或水準都達不到, 一個班上四五十個人都是類似程度進來的, 不應該差這麼多。


一般有問題的同學都有某些徵兆 :如總不來上課, 即使出席也在睡覺, 大都和班上離群索居。 成績低下所影響的是不是要延畢就是退學, 影響不只是學生個人也是整個家庭被影響。

感覺上不在乎延畢的越來越多, 但說到退學倒是還沒人不在乎的, 偏偏教育部又有政策把學系學生報到率與退學率列入評鑑考量, 所以校方也有意無意的宣導老師要有愛心把後面同學提上來 弦外之音就是”少當同學”, 反應的工具就是學生替老師上課打分數。 實施數年來發現: 要求越嚴格, 老師的成績不會高; 分數給得越寬鬆, 老師的成績不會低 。

我曾經在課堂(通識課)上調查過, 約有七成的同學認為他們選錯系或是不喜歡目前的系。 可想見: 沒有動力就不會用心、不用心就沒有成就感,成就感可能來自自己的表現或老師給的成績,所以不喜歡目前的狀態卻大部份也跑不出去或離不開, 因為所謂的好成績是各個系的壁壘。

老實說,延畢或是退學的學生有,但每年平均人數不多約一至二人。有時候成績真的打不下去,有沒唸書或是盡一點當學生的本份是可以在考卷上看得到;給過! 違背公平原則和莫名其妙所的謂學術良心, 不給過!延畢或退學。 話又講回來, 他們的未來或前途就靠一張可能永遠都不會用到的理論所組成的試卷所決定嗎 ? 難道”不給過”不能是個教育的方法 – 不負責任就要承擔某些後果, 而不是要強迫學生對其人生的轉折。

我不贊成兩次二一就退學, 基本上大學本來就是採學分制, 也沒有修業年限吧?

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強迫被選擇

Thursday, November 17, 2011

另一台階?高明騙術?

某一黨的不分區立委名單終於列進一些政治非主流的人士,感覺是耳目一新,弱勢人士終於有直接管道在國會發聲,從表面看,似乎有人開始注意社會另一群人的意見, 我們也樂意這類事情的發生, 但我們更看重的是如何形成力量與其真正的力量在立法院。


不然在從前,除了國民黨外,也有民社黨與青年黨, 不過是大家稱的 “花瓶”, 並對外號稱我們是”多黨政治”, 中國大陸也有如此的情形。 不過名單的改變代表某些勢力的消長與特定價值的改變, 也不能說一無是處, 比另外一黨赤裸裸的政治利益分贓, 的確表面上高明多了。

不過現在政治是 “孤木難撐大局”, 以民主之名比的卻是多數暴力。

從議事規則來看, 一人居在某些關鍵的位置可能可以抵擋某些法案的通過, 但是是抵不過政黨的多數與分工力量。從前有一位穿紅夾克的男立委,還有一位減肥成功台灣地區最聰明的女立委, 台灣政生態也不因為三、四、五、六人而有重大改變, 倒是版面比別人多, 聰明的他們也不再投入立委選舉 。

富人沒有品味, 但大家相信品味可經由購置藝術品獲得, 所以富人成立藝術館 讓別人認為他們有品味, 而自己的花費是自己認為可經由此獲得精神救贖。

 
老農津貼加碼1000元 府院黨達共識
聯合報╱記者林新輝、陳洛薇、錢震宇/台北報導】 2011.11.18 03:09 am

馬英九總統(右)昨天接見社福團體,其中也包括甫被提名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的「罕病天使」楊玉欣(左)。馬總統蹲下來,與坐輪椅的楊玉欣在同樣高度交談。
「罕病天使」楊玉欣昨天與馬英九總統見面,代表弱勢團體登高一呼,盼老農津貼加碼至七千元,也同步調整八大社福津貼;府院黨高層昨天深夜立即開會研商,達成老農津貼加碼一千元的共識。

選票會回流?
某人親自上台宣誓政策,說為了公平正義、預算財源與建立制度。
唉! "官"字兩個"口"

Monday, November 14, 2011

美式創意!?

雖然「放棄台灣」根本也救不了美國,但下面由美國哈佛甘乃迪學院前國際安全學者凱恩(Paul V. Kane)在紐約時報所主張「放棄台灣」的論點──用台灣換取中國勾銷其持有的1.14兆美國公債,對台灣是一項具體的嚴重警訊與危機,值得所有台灣人重視:

To Save Our Economy, Ditch Taiwan
By PAUL V. KANE
Published: November 10, 2011

原文:WITH a single bold act, President Obama could correct the country’s course, help assure his re-election, and preserve our children’s future.

He needs to redefine America’s mindset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away from the old defense mentality that American power derives predominantly from our military might, rather than from the strength, ag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our economy. He should make it clear that today American jobs and wealth matter more than military prowess.

As Adm. Mike Mullen, then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declared last year, “The most significant threat to our national security is our debt.”

There are dozens of initiatives President Obama could undertake to strengthen our economic security. Here is one: He should enter into closed-door negotiations with Chinese leaders to write off the $1.14 trillion of American debt currently held by China in exchange for a deal to end American military assistance and arms sales to Taiwan and terminate the current United States-Taiwan defense arrangement by 2015.

This would be a most precious prize to the cautious men in Beijing, one they would give dearly to achieve. After all, our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as revised in 1979, is a vestige of the cold war.

Today, America has little strategic interest in Taiwan, which is gradually integrating with China economically by investing in and forming joint ventures with mainland Chinese firms. The island’s absorption into mainland China is inevitable.

But the status quo is dangerous; if Taiwanese nationalist politicians decided to declare independence or if Beijing’s hawks tired of waiting for integration and moved to take Taiwan by force, America could suddenly be drawn into a multitrillion-dollar war.

There will be “China hawks” who denounce any deal on Taiwan as American capitulation, but their fear of a Red China menacing Asia is anachronistic. Portraying the United States as a democratic Athens threatened by China’s autocratic Sparta makes for sensational imagery, but nothing could be further from reality.

The battle today is between competing balance sheets, and it is fought in board rooms; it is not a geopolitical struggle to militarily or ideologically “dominate” the Pacific.

In fac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interlocking economic interests. China’s greatest military asset is actually the United States Navy, which keeps the sea lanes safe for China’s resources and products to flow freely.

China would want a deal on Taiwan for several reasons. First, Taiwan is Beijing’s unspoken but hard-to-hide top priority for symbolic and strategic reasons; only access to water and energy mean more to Chinese leaders.

Second, a deal would open a clearer path for the gradual, orderly integration of Taiwan into China.

Third, it would undermine hard-line militarists who use the Taiwan issue to stoke nationalist flames, sideline pro-Western technocrats and extract larger military budgets. And finally, it would save China the considerable sums it has been spending on a vast military buildup.

Jeffrey Lewis, an East Asia expert at the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estimated that one-fourth to one-third of China’s defense spending goes to forces in the vicinity of Taiwan — at a cost of $30 billion to $50 billion a year. A deal for the resolution of Taiwan’s status could save China $500 billion in defense spending by 2020 and allow Beijing to break even by 2030, while reducing America’s debt and serving our broader economic interests.

The Chinese leadership would be startled — for a change — if the United States were to adopt such a savvy negotiating posture. Beyond reducing our debt, a Taiwan deal could pressure Beijing to end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upport for pariah states like Iran, North Korea and Syria and to exert a moderating influence over an unstable Pakistan. It would be a game changer.

The deal would eliminate almost 10 percent of our national debt without raising taxes or cutting spending; it would redirec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way from dated cold-war-era entanglements and toward our contemporary economic and strategic interests; and it would eliminate the risk of involvement in a costly war with China.

Critics will call this proposal impractical, even absurd. They will say it doesn’t have a prayer of passing Congress, and doesn’t acknowledge political realities. They might be right — today.

But by pursuing this agenda, Mr. Obama would change the calculus and political reality. And Congress should see a deal with China a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itself credible again.

Debt is not in itself bad, when managed, but today’s unsustainable debt will suffocate our economy, our democracy and our children’s futures.

By tackling the issue of Taiwan, Mr. Obama could address much of what ails him today, sending a message of bold foreign policy thinking and fiscal responsibility that would benefit every citizen and be understood by every voter.
(來源:http://www.nytimes.com/2011/11/11/opinion/to-save-our-economy-ditch-taiwan.html)

部份中譯:歐巴馬總統只要採取一項勇敢的作為,就可以導正國家發展的方向,不但有助於確保連任,也可保障美國子孫的前途…他應該與中國領導人閉門協商以進行一項交易,即以美國結束對台提供軍事援助與出售武器、同時在2015年以前終結美台間目前的防衛安排,以換取中國一筆勾銷其所持有的1.14兆美國國債。
現在,美國在台灣已沒有多少戰略利益。台灣透過對大陸投資以及與中國公司形成合資企業,在經濟上台灣正逐漸與中國整合。這個島嶼被中國大陸所吸收,已是無法避免的事。
但是,台海現狀是危險的。如果台灣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政治人物決定宣布獨立,或者北京鷹派不耐久候而採取武力犯台,屆時美國可能突然被捲入數以兆億美元成本的戰爭中。

Tuesday, November 08, 2011

"投票行為" 與 "流行"

本文的脈絡 請先參考: 流行與「罷黜百家」

http://pimpeneaucity.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10.html

基本上, 若不是本土滋生的或是植於人心深層的, 外來的東西大概和流行有關,比如: 我們有七夕、有過年、有清明節,還有中秋節與中元節。 基本上, 放假體系建立在”秋收冬藏”與”人情世故”上。 但越來越多的節日在商業化的思維下茁壯, 和商業化有了直接的聯接,如:情人節送巧克力、送花、送鑽石, 過年要出國或叫外賣年菜, 中秋節要封街烤肉, 有個中元節沒搞頭, 萬聖節可搞怪 。你試試看, 什麼時候不做什麼看你家小鬼或是青少年會怎樣!
節日不重要! 什麼時候流行什麼才重要!!

如果”流行”是顆衛星,“同儕壓力”應該是”流行”的第一節推進器吧! 等上了太空,就遵守某些看不到的定律讓它縈繞在我們周圍。 幾千年前, 子曰:「微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 」,可見中國人流行不喜歡留長頭髮與穿西服。

所以道德是不是流行 ? 以前未婚性行為是一大禁忌, 現在在情人節那天, 新聞總少不了, 某間摩鐵又大排長龍。 人快要跟狗一樣! 至少狗在大街上是為傳宗接代, 人咧?! 離婚以前是很隱諱的事, 現在呢?

所以”選舉”(應該簡化成投票行為)這檔事是不是流行? 如果是流行, 那在兩或三者之間選擇和妳出門打開衣櫃選擇裙子或七分褲有無相異? 端看目前在流行什麼吧! 而流行是被操縱出來的。 基本上我不認為政治有何種新把戲, 所有問題根源可能在政治。 政治談的是利益分配和其衍生出的問題。 歷次選舉把利益分配從七三變成三七或四六, 但我發現執政的永遠是貪得無饜的大肥貓, 大肥貓用安定生活明天會更好來欺騙民眾,在野的用建立社會公平動員民眾。 很不幸的, 這應該是所謂的政府該做的事, 是政府的內建功能(default) 而不是拿來當作要選舉的攻防武器。

你投票的那一刻, 你知道他們要搞什麼嗎? 支票隨便大家開、口號隨便大家喊, 只看媒體影響你多大! 連民調這件事(不是民調的結果)都可以當武器。 學過統計的都知道沒有絕對真理, 機率決定真理的可能出現範圍。

好吧! 從一堆爛貨中選出比較不爛的, 好奇怪只有爛貨願意出來被選?…
原來人都是爛貨!

Saturday, November 05, 2011

想捕大鵬灣鰻苗? 去廟裡抽籤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屏東縣報導 (2011.11.06 03:41 am)
全文網址: 想捕大鵬灣鰻苗? 去廟裡抽籤

每年入冬,屏東縣潟湖大鵬灣出海口湧現大量鰻苗,是漁民眼中的「黃金水域」,誰可以放網捕撈?得到廟裡抽籤決定;東港區漁會總幹事林漢丑說,這是東港嘉蓮漁村百年來的奇特傳統,至今依舊,「台灣漁業史上少見」。

「卡早比拳頭,現在靠運氣!」負責抽籤作業的嘉蓮宮廟祝陳和聰說,早年村民為了搶捕鰻苗,爭得頭破血流,連親友都撕破臉,後來地方協調用抽的,「大家輪流發財」,從此相安無事。

大鵬灣地形得天獨厚,從每年十一月到隔年一月,出海口總湧現大量鰻苗,造就了東港鎮嘉蓮里民,幾乎人人是捕鰻苗高手。漁村耆老說,「以前灣內、灣外,隨手一撈都是鰻苗」。

嘉蓮漁村人口約兩千人,中秋過後舉行抽籤,每年由後塭、汕尾兩庄輪流抽,像今年輪到後塭的漁民,一百多人「報名」,僅有一成中籤率。抽中者,就可以到鰻苗最多的「黃金水域」、現今鵬灣跨海大橋下方,放置留袋網捕鰻苗;未抽中者,另覓外海捕撈。

「早年鰻苗多時,有人一天捕上萬尾,日賺三、四萬元」,嘉蓮里長吳合吉說,如今鰻苗少多了,有時一天只能捕個兩、三百尾,不過出海口仍是漁民眼中的寶庫,抽中者三個月約有百萬元進帳。

嘉蓮村漁民說,撈鰻苗賺的是「甘苦錢」,頂著刺骨冬風,每廿到卅分鐘就要收網,把鰻苗撈上岸。

林漢丑觀察嘉蓮漁村延續清朝末年以來的傳統,漁民和氣生財,此外參加抽籤者須繳四、五千元不等費用(早年三百元),做為廟務基金,「廟方保佑漁民平安、發財,漁民樂於把抽籤費回饋廟宇」,當地傳統的確獨特少見。

【2011/11/06 聯合報】@ http://udn.com/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699520.shtml#ixzz1ct9MjAZe

Monday, October 24, 2011

科學社群變成了爭奪國家預算的利益團體...

時無英雄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663375.shtml) by 王道還

其實這個現象反映了科學這一行的古今之變。設立諾貝爾獎的諾貝爾先生,是徹頭徹尾的十九世紀人。那時科學還算不上職業;只有極少數人能靠「科學研究」領養家活口的薪水。現代職業科學家是廿世紀的產物。


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三位科學家: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與今日的職業科學家毫無相似之處。牛頓是劍橋大學教授,但是十七世紀的劍橋大學教授與今日的完全不同:學校供食宿以及微薄的薪水,可沒有研究經費。牛頓可以切磋論學的同事,整個歐洲都沒幾個。此外,他做研究出自興趣,沒有必要發表成果。牛頓四十五歲發表以萬有引力解釋太陽系運行的巨著,是比他年輕十四歲的小朋友催生的。

十九世紀的達爾文一生沒領過薪水,靠家產做研究。愛因斯坦是廿世紀最家喻戶曉的科學家。可是他大學畢業後,得不到深造的機會;為了生活,幹了兩年流浪家教,再進瑞士專利局,下班後才做研究。一九○五年他完成五篇論文,包括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量子論文、博士論文,以及第一、二篇狹義相對論論文,全是業餘產品。

俱往矣。如今科學不只是正當職業,還被宣傳成國家競爭的工具,參與科學研究的人數史無前例。結果卻是: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少,科學的國家戰略地位越來越可疑,科學社群變成了爭奪國家預算的利益團體。

在這種情況下,亞洲的諾貝爾獎得主就算增加了,又有什麼意義?何況潘道貝里只不過是隨著歐美的中國熱起鬨。現實冷酷多了。

不談美國,就比較英國與日本罷。英國人口是日本的一半,政府投入的科研經費比日本差得更多。可是自兩千年以來,英國獲得了十個諾貝爾科學獎。日本也獲得十個,但是其中三人的獲獎成果是在美國完成的。不過這樣的比較仍嫌膚淺。

須知東亞國家高中生進大學主修科學的比例全球第一。這麼多人犧牲志趣、浪費青春,是國家發展的危機,不會是創造願景的資本。

Thursday, October 13, 2011

You are what you eat...

MicroRNA

(http://pansci.tw/archives/8233)
吃飯時,菜葉和果實被我們的牙齒大卸八塊,在腸胃裡粉身碎骨。這個過程釋放出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進入人體,順著血液發配各處,給身體添磚加瓦。但這可能不是故事的全部——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發現,植物中還有一些小分子也會進入人體,可能反客為主,控制人體的基因活性,以更主動的方式影響身體。這些囂張的小分子就是微小核糖核酸(微小RNA,miRNA)。這項研究發表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
顧名思義,微小RNA個頭很小,只有19-24個核苷酸;它不是植物的專利,動物也有。不管植物還是動物,它們對細胞生長代謝非常重要。但學界一直認為,自產的微小RNA只供自己使用;從沒想過植物的也可能在人體內存活,甚至履行殺手職責。
那些頑強的微小RNA
為了試探一下猜想,團隊先找了一幫人,抽他們的血,在裡面尋找植物微小RNA的蹤影。結果發現,人的血液中竟然藏匿了至少40種植物特有的微小RNA!植物中本有上千種微小RNA,按照前人的認識,這些微小RNA應該經受不了消化道的歷練,但現在實驗證明,確有極少數能存活下來,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

為什麼這些少數微小RNA能存活下來,不過發現,在存活下來的40多種微小RNA當中,兩種編號為MIR156a和MIR168a的尤為頑強,濃度竟和人體內本身的微小RNA濃度在同一量級。再一查,這兩種微小RNA可是有頭有臉,它們在大米和大白菜中最為豐富(生米中最多,米飯煮熟大約還能剩下近4成)。除了稻米,在小麥中MIR156a也含量不菲,而和前人的研究結果不同的是,MIR156a在檢測中卻不見蹤跡。

好,既已在人體內發現源自植物的微小RNA,那它們是否確實來自飲食?在動物體內又能起到什麼效果呢?團隊拿大米裡含量很多的MIR168a開刀分析。

老鼠愛大米……實驗就拿小鼠做。

微小RNA跨物種「謀殺」
通過給小鼠餵食生大米,科學家發現它們的血液和肝臟中,MIR168a的濃度確實因為飲食中MIR168a的增加而增加了。增加後會產生什麼其他的影響呢?

要預測植物微小RNA的增加能造成什麼樣的生理結果,得先明白微小RNA是如何工作的。在細胞裡,DNA像寫滿遺傳信息的藍圖,在適當的時候被「複印」成信使RNA(mRNA),再去指導蛋白質的合成。而微小RNA就像殺手,非常有目標地找到自己要謀殺的信使RNA,讓它們沒法繼續變出蛋白質。當然,微小RNA找目標不看照片,而是看信使RNA和它的匹配度,要是信使RNA上某些片段它們恰好能結合上去,這些信使RNA就被視為該死的目標。那麼來自植物的MIR168a在動物體內的謀殺目標是誰呢?

經過序列比對,科學家們推測,它在動物體內確實有一個信使RNA目標,這個信使RNA指導合成「綁架」低密度脂蛋白的蛋白,這個綁架者主要分佈在肝臟。也就是說,MIR168a這個微小RNA專門對付綁架者,MIR168a若是升高了,肝臟裡綁架者就少了,低密度脂蛋白不受綁架,在血液裡的濃度就會慢慢積累變高。

果然,他們發現,吃了大米以後,小鼠體內MIR168a很快升高,3天後,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變多了。這一切都驗證了猜想,同時讓科學界難以置信:來自植物的微小RNA竟然是一個超級殺手,可以跨物種執行謀殺任務!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可是,如果植物這麼厲害,吃下去還能調節我們的基因,那我們是不是該對它們敬而遠之?這種擔心毫無必要:「不用怕,這種現象要在人體內成立,還需進一步證明。而且,即使這種調節途徑是存在的,我們在億萬年演化中也一直被調節著,身體早就達到了平衡。」

不過,這項研究或許為中國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找到了科學註腳,因為,如果小鼠實驗裡得到的結果真的能推演到人類,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東方人和西方人相比,雖然不那麼胖,也會得糖尿病——因為東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西方人的飲食則以麵包為主,「因此吃米和吃麵可能是不一樣的」。當然,飲食能影響人體的因素很多,微小RNA的調節只是一種猜測。

歸根結底,目前生物體的實驗還處在小鼠的階段,將小鼠的結論直接推廣到人還有些大膽。而且最重要的是,微小RNA的跨「界」調節到底是通過什麼機制發生的呢?只有明確發生機制,才能更好地解釋現象,更好地指導未來的應用。
機制研究尚待更精彩實驗
根據以前的研究,血液中的小囊泡可以把微小RNA裝載起來,運送到身體其他部分,於是猜測,小腸絨毛也可能把游離在附近的來自植物的微小RNA吞進來,包裹進小囊泡,再吐到血管裡。隨後,囊泡順流而下,若是行至肝臟,這些囊泡可能被肝細胞吸收,微小RNA被釋放,於是結合它的目標信使RNA,讓低密度脂蛋白的綁架者減少,造成血液裡的壞膽固醇升高。 這個過程聽起來像破案故事一樣激動人心!然而要想證明卻非易事——想想,怎麼才可能親眼看到這個過程呢?到現在,科學家們也還沒能在完整的生物體裡證實這個猜想,只能說向這個方向做出了努力。

使用人體細胞模擬了上述場景。他們首先把大量合成的MIR168a微小RNA「餵」給體外培養的(也就是在平皿裡培養的)人上皮細胞(小腸絨毛就是一種上皮細胞)。接著收集這些上皮細胞分泌的小囊泡。再轉移給在另一個平皿裡培養的肝臟細胞。然後他們發現, MIR168a所要謀殺的綁架者在肝臟細胞裡的量果然減少了。

這樣的細胞實驗確實證明了猜想的機制是可行的,然而它畢竟是在相互分隔的兩種培養細胞之間做的,而不是在生物體的層面,所以這套機制只是被初步驗證,遠非確鑿。想要確鑿地說清植物微小RNA對人體的作用機制,還有待更精彩的實驗。 由於研究顛覆常識,而且在幾十種存活於人體的植物微小RNA中,只發現MIR168a這一種會對動物產生作用,因此有人認為他的結果或許是巧合。來自捷克科學院分子遺傳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olecular Genetics in the Czech Republic )認為,在實驗中,植物的微小RNA在人體內檢測到的量很少,這個濃度的微小RNA是否真的能對人體產生影響值得懷疑

對此進行反駁,他認為「含量少是要看和什麼對比」,MIR168a的濃度雖然占人體微小RNA的總量少,但它和人體自身的一些微小RNA濃度相當,足以發揮功能。

不管怎麼說,植物裡能對動物起作用的因素有很多。這項研究僅僅說明,植物或許還存在這樣一種途徑,來對動物的身體進行調節。可以相信的是,在演化的尺度上,雖然動物同植物共同走過的歲月短得無足掛齒,在分類學上,雖然它們確實被歸納在遙遠的兩端,但動物和植物一直在用各種方式共同影響、彼此滲透,甚至傳遞信息。我們正絞盡腦汁,試圖參透這段距離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Wednesday, October 05, 2011

當財富不再來自勞動...

在歷史上,農業、工場手工業、航海業、商業等都曾被視為財富的源泉。重農主義者認為,物質財富來自農業勞動,這是取得財富的正當方式﹔商品交換蓬勃發展后,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當作財富,認為財富來源於對外貿易的不等價交換所產生的讓渡利潤﹔晚期的重商主義者開始意識到財富來自“商業勞動和工業勞動”,正如斯圖亞特所說,財富是由“勞動、勤勉和技能的增進”產生的。


但美國總統歐巴馬今 (2011)年曾發表有關勞工就業問題的演說。華盛頓郵報發稿敲邊鼓“助興”,建議該將每年九月第一個星期一的“勞工節”改為“資本節”。文章摘譯如下。
我們該將“勞工節”改稱“資本節”,也許我們還會慶祝“勞工節”,然而美國文化已然放棄尊重勞動者的貢獻,勞工不再被視為財富的創造者,勞工這個詞彙已經過氣了。還記得一個美國共和黨人說過的,“勞工優先於並獨立於資本。資本僅是勞動的果實,在勞工存在之前不會有果實。勞工是優於資本的,因而應受到更高的關注。”這番“異端邪說”大概會令一些人恐懼,比如茶黨的朋友們。他們會將此言論貼上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等等標籤。想不到吧,上述那番話出自林肯總統,是他1861年向國會發表年度演說時提出的論點。一百五十年之後,總統歐巴馬本周四即將發表的勞工問題演講,他敢說出這樣的話嗎?林肯所言與當今我們的現實大相徑庭,這說明一個巨大的文化轉變。現在,人們用各種方式將投資人描繪成英雄,而勞工僅居次要地位。我們向勞工階層所收的稅款遠遠大於來自資本收益課稅,無視工薪階層的減稅要求,卻無微不至地關心資本運營者。
想想看,現在的傳媒已經將經濟報導改稱財經金融報導。曾幾何時,精力充沛的勞工記者們紛紛報導勞工與工會階層。若你認為工會的衰落令有關勞工報導不再引人入勝,但數以千萬的工人天天還在苦幹。當勞工界相關報導逐漸消失,工人也不見了。媒體報導充斥著各類資本新聞,我們為市場歡呼雀躍,還得學習那些晦澀難懂的基金經理語言。工人被視為生產因素之一:說得好聽點兒,他們是消費者;難聽點兒,就是用以減少利潤和股價的“勞工成本”。工人也從文化中消逝,不論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很難見到無過分粉飾而以勞工階層生活為主的藝術創作。隨著工人從我們的媒體和觀念中消逝,取消“勞工節”或許只是時間問題。在此之前,它將會令漠視勞工的人蒙羞。(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KfE9rzHKdtgJ:www.my-formosa.com/article.aspx%3Fcid%3D8%26id%3D13126+%E7%95%B6%E8%B2%A1%E5%AF%8C%E4%B8%8D%E5%86%8D%E4%BE%86%E8%87%AA%E5%8B%9E%E5%8B%95...&cd=6&hl=zh-TW&ct=clnk&lr=lang_zh-TW)


所以勞動不再被重視,資本家發現財富不需來自實業,而是來自“資本”,來自金融操作,就像馬克思所說的: 大多數金額並未進入生產資本階段,進行生產,創造剩餘價值,再透過剩餘價值的實現來累積資金與. 財富。
窮人越來越越窮是因為: 當財富不再來自勞動,那要勞動者幹嘛?對勞動者而言,在現代化世界,知識、專利權、各種新式機械、金融技巧都可算是新式資本,只是這些資本對多數人還是獲取門檻太高。


物極必反!”佔領華爾街”吧!

美國白宮發言人卡尼5日首次公開回應已經蔓延全美的「佔領華爾街」抗議示威運動,他表示理解美國民眾的沮喪情緒。持續三周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目前已經蔓延至全美各地,紐約市長布彭博最近警告,由於高失業率,美國可能出現街頭騷亂。有記者據此問及美國是否會出現類似於希臘那樣的騷亂,卡尼拒絕將美國的情況與希臘作比較。但他對「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抗議者的訴求表示理解。卡尼表示,美國民眾對於經濟以及難以找到工作或保住飯碗的沮喪是可以理解的。他指出,這就是為什麼總統奧巴馬正在全國演講敦促國會盡快對他最近提出的就業法案採取行動。卡尼還提醒大家,奧巴馬曾力促國會通過一項包含全面保護消費者的金融改革法案,而該法案當時遭到共和黨人的反對,現在他們還想廢除它。卡尼還有意將有關責任推給前任政府,並站在指摘華爾街貪婪的抗議者一邊。他表示,奧巴馬政府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而這個爛攤子部分是由華爾街造成的。卡尼指出,奧巴馬入主白宮時,面臨著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當時的經濟衰退和失業情況是災難性的,他不得不採取行動進行止血療傷,並進行金融改革,以避免再次發生金融危機。 卡尼表示,這就是為什麼奧巴馬力促通過金融改革法案,這個法案至關重要的是為消費者提供保護,同時也提出了一些華爾街必須遵循的規則,而這些是絕大多數美國人都贊同的。從9月17日起,紐約爆發了一場名為「佔領華爾街」的民眾抗議活動,並一直持續至今。目前抗議浪潮已向洛杉磯、波士頓、芝加哥等美國各大城市蔓延。抗議活動的矛頭主要指向華爾街「貪婪」、金融系統弊病和政府監管不力,以及高失業率等社會問題。(http://news.sina.com.hk/news/12/1/1/2455476/1.html)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天麻鉤藤治頭暈

天麻鉤藤治頭暈 特別是循環系統所引起之不適
天麻鉤藤飲 能活化神經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618349.shtml)
中國醫藥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教授林昭庚指出,天麻是相當好用的中藥之一,但大都是以複方形式使用,臨床很少單方用藥,而天麻鉤藤飲則是最常見的複方。

林昭庚說,天麻鉤藤飲屬風濕神經疾病的治療藥物,對癲癇中樞神經疾病也有治療效果。近年來研究顯示,天麻鉤藤飲也具有活化神經作用,可用來改善腦中風後遺症,也可緩解老人失智症的病情及症狀。

專攻藥物化學的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研究員林雲蓮表示,天麻是安神用藥,她們和中研院、台大一起從天麻萃取出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動物實驗證實具有雙向功能,可改善漢丁頓舞蹈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症狀,未來具有開發為藥物的潛力。

學者研究 中藥天麻可緩解神經退化

更新日期:2011/09/29 04:21
〔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罕見疾病「漢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s)」患者因神經細胞退化,可能出現情緒失控、常跌倒、動作不協調等症狀,目前僅能靠藥物控制失序動作,卻無法延緩發病。中研院、台灣大學、中國醫藥研究所成功從昂貴中藥「天麻」中萃取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未來可望研發出可緩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藥物。

漢丁頓舞蹈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漸凍人症與小腦萎縮症等都屬於神經退化疾病,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儀莊說明,人類大腦神經中樞會產生蛋白質且自動水解代謝,但這些患者不同神經細胞的蛋白質卻無法正常代謝,堆積成一團後壓迫到神經細胞。

「當神經細胞旁累積了很多突變蛋白質,神經細胞就會不開心、無法工作,最後慢慢死掉。」反應在病徵上,則可能出現行動遲緩、口齒不清及動作不協調等症狀,漢丁頓舞蹈症就是其一,可能導致無法控制表情、肢體搖晃、擺動出怪異動作,其他症狀包括中樞神經失調與心智退化。

國內亦有漢丁頓患者,患者究竟有多少?迄今尚無統計,歐美約是十萬人中有三到十人罹病,通常在中年發病、確診後有十到二十五年的壽命。

動物實驗有效 可望研發藥物
為延緩發病,中研院、台大和中國醫藥研究所找上被認為是安神用藥的昂貴中藥材「天麻」,萃取出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T1-11,可促進神經細胞分解突變的蛋白質、讓突變蛋白質較不易結成球狀,研究團隊也更進一步合成出擁有同樣效果的JMF1907。

團隊以罹患漢丁頓舞蹈症的小鼠進行動物實驗,未服藥小鼠平均九週發病,在平衡木上無法正常行走、步距僅為正常小鼠的七成,第十三週則死亡。服藥小鼠卻延緩至第十二週才發病,病徵顯現速度也較慢,顯示可有效緩解發病。

雖無法根治漢丁頓舞蹈症,但未來若真的成功發展成藥物,至少可延緩發病、協助提高病人生活品質。研究團隊也將嘗試其他模型,希望幫助失智症、小腦萎縮症等神經退化病患。

醫健:中藥鉤藤改善柏金遜症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721/00176_075.html)
柏金遜症可致動作遲緩、靜止性震顫、煩躁抑鬱等徵狀。浸大中醫藥學院研究發現,中藥鉤藤中的異鉤藤鹼能有效清除大腦中導致柏金遜症的異常蛋白,減輕患者服用西藥所帶來的副作用。研究團隊已為研究成果申請專利,並將進行第二階段臨床研究,有望能為柏金遜症患者帶來曙光。


柏金遜症是第二大神經退化性疾病,六十五歲以上患病率約為百分之五。此症無法根治,病人只能靠服用左旋多巴等西藥來減輕徵狀。浸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李敏表示,病人如長期服用左旋多巴,初期會精神些,但一段時間後精神會轉差,令服藥次數愈來愈頻密。病齡愈長,出現這類運動性副作用的情況愈嚴重。病人亦會出現噁心、幻覺、嗜睡等非運動性副作用。


減輕焦慮食欲不振
李敏指,鉤藤有平肝風,除心熱等特性,主要用來治療高血壓和頭痛等疾病,再配合黨參、茯苓、甘草、白朮等中藥使用,能減輕柏金遜症藥物的副作用。該院在0七至0九年進行臨床研究,比較四十七位柏金遜症病人服用含有鉤藤的中藥複方前後的療效反應。病人年齡由五十歲至七十四歲,病史一年半至十一年不等。研究人員在廿四星期治療後進行總結比較,發現服中藥複方沖劑患者的溝通能力、抑鬱、焦慮、睡眠障礙和食欲下降等情況亦有顯著改善。

方名 天麻鉤藤飲 來源 雜病證治新義
【製法用量】
天麻6克 鉤藤9克 牛膝12克 石決明15克 杜仲12克 黃芩6克 梔子6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茯神9克

【功效】
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
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每因煩勞或惱怒而加劇、目赤乾澀、急躁易怒、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

【方義】
本方為鉤藤散與天麻丸的基礎方加減衍化而成的。方中天麻,鉤藤具有平肝熄風之效為君;石決明味鹹性平,能平肝潛陽,除熱明目,與前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為臣;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火不致偏亢;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與杜仲、桑寄生相配,能補益肝腎;茯苓,夜交藤安神定志。

【現代應用】
本方降血壓,鎮靜,調節高級神經活動,抗驚厥,催眠,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消炎,解熱。用於高血壓、腦震盪、腦血栓、面肌痙攣、眩暈、耳鳴、頭痛。

大一上學期的國文老師

他是我大一上學期的國文老師...

教授遺願助學 妻500萬捐海大

2011/09/29 【聯合報╱記者邱瑞杰/基隆報導】
何龍的遺孀何鄔梅(左)捐贈500萬元給海大,協助清寒學生求學,校長李國添昨天把教育部致贈的金質獎牌轉交給她。 記者邱瑞杰/攝影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退休教授何龍的遺孀何鄔梅,惦記丈夫生前幫助清寒學生求學遺願,捐出500萬元給海大成立清寒獎學金;海大則為感念何龍關懷學生的用心,用何龍的字「九淵」為校內延平技術大樓演講廳命名。

89歲的何鄔梅昨天在長子何慰祖、三子何其偉陪伴下,到海大參加九淵廳揭牌儀式,並從海大校長李國添手中,接過教育部為表彰何龍夫妻的助學善舉致贈的金質獎章。

何其偉說,他爸爸70多年前在中國大陸上海讀大學時,因為缺錢,晚上到紡織廠工作,功課因此退步,有老師知道何龍的處境後,安排他擔任助教,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因此深刻體會清寒學生的困境。

他說,父親生前常教誨他們兄弟姊妹,要珍惜台灣的安定生活,並交代他媽媽捐款助學。

1953年海大創校時,何龍獲聘為訓導主任,並講授國文、國父思想和俄寇侵華史;1986年退休時,共在海大任教33年,5年前在台北市寓所過世。

何鄔梅說,丈夫退休後常告訴她,夫妻倆靠著多年積蓄和退休金,省吃儉用生活不成問題,「這些錢留給你,用不完的拿去幫助學生!」如今她老了,子女也各有所成,這些錢應該是用不完了,因此選在丈夫過世5周年時聯絡海大捐款,完成他的遺願。

李國添說,何龍的精神就像蠟燭,即使燒盡了仍散發餘溫;他自我期許並期勉所有老師,效法何龍的精神幫助學生,同時鼓勵清寒子弟要像何龍一樣上進,不要妄自菲薄,被困境擊倒。

Friday, September 09, 2011

賈老師謝世

20幾年前 我還是在海大的碩士班學生 特別為了參加無脊椎動物研習營 而到中山大學投靠同學 在那兩天 認識賈老師
賈福相老師 我只能說 他是 風流倜儻 熟讀詩書 出口成章 老實說是我學習的對向之一


海洋生物學家賈福相教授逝世
http://www.taiwan-fisheries.com.tw/31frame.html
海洋生物學家賈福相教授。過去加拿大埃德蒙頓(Edmonton)的中國留學生都親切地稱他為:老賈。集科學家,文學家為一身的賈老,8月22日在加拿大去世,終年80歲。


他曾於六個國家教過七所大學,其中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任教二十四年,擔任動物系主任五年、研究所所長十年,1996年於香港科技大學退休後,任臺北海洋館館長3年。1986年開始發表散文,並以筆名「莊稼」替雜誌及副刊撰文,著有詩集、散文集:《獨飲也風流1991年林白版》、《吹在風裡1994年 林白版》、《看海的人1999年 聯經》、《星移幾度2003年聯合文學》、《生態之外 2003年太魯閣國家公園》。研讀詩經數十載的賈福相,費時五年將160篇《詩經.國風》,完整地譯成白話文與英文,並集結成書出版《詩經‧國風─英文白話新譯》。

1931年,出生於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化龍鎮賈家村的賈福相教授,兄弟姐妹六人。六歲時,二次大戰開始,抗戰初期,祖父和父親相繼去世。兩年私塾,讀了三字經、百家姓和一大堆古典小說,學寫毛筆字。十二歲進二黃莊高等小學五年級,一年後以同等學歷考取十五聯中讀了一年,二次大戰結束,學校解散,在家種田一年。一生熱愛詩文,深受祖父影響。

十五歲赴濟南,告別母親,一別成了永訣,在濟南讀完初中二年級,再以同等學歷考取高中,這兩年讀了數百本五四以後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1948年秋,江南流亡,進浙江省長安鎮第一臨中,流亡的日子,衣不蔽體,食不裹腹。

1949年5月參軍,隨舅父去了臺灣。在台灣退伍,先進大甲中學,後在台中裝甲兵子弟中學〈宜寧〉畢業。 1951年考取臺灣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生物系。畢業後,1958年在臺灣東海大學生物系擔任陳兼善教授的助教,曾給他美好的回憶。1991年6月11日賈福相教授給我的信,屬名用印是隸書體字,他是民國典範的代表之一。(如下圖)

1958年,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動物研究所獎學金赴美,他已經二十七歲,1963年,取Sharon Simonds為妻,次年雙胞胎女兒Alisa and Maria誕生,同年取得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從此,開始了教書、研究和行政工作,曾任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教授,動物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1980年返回大陸故鄉賈家莊,觸目驚心,人事滄桑,如夢如煙。

1986年5月12日,大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舉行儀式,授予賈福相教授為該所名譽研究員。

1996年在香港科技大學退休,三十二年間訪問了許多世界海洋研究所,在六個國家教過七所大學,其中二十四年在加拿大亞伯特大學,曾擔任動物系系主任五年,研究生院院長九年,編參考書四本,發表論文二百餘篇,訓練博士生十八人,碩士生十五人,到他實驗室工作的訪問學者和博士後二十幾人。

1996年11月任臺北海洋館館長,與臺北友人發起「臺灣海洋環境大會」,希望喚起社會人士對海洋注意,阻止對海洋環境的再破壞。第五屆大會於2001年10月舉行。

「一隻海星的成功是由他活著的第二代個體數目來衡量,一個人的生命是由他培養的人才來決定。」這是1997年在星期五港,他的朋友和學生們為他舉行退休大會時送給他一座銅鑄海星上的刻句〈海星他的博士論文材料〉。

Thursday, September 08, 2011

有人幫忙寫野史

漢景皇帝王皇后內太子宮,得幸,有娠,夢日入其懷。帝又夢高祖謂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為武帝。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於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數歲,長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餘人,皆雲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好奇怪! 古代的宮廷居家逸事可登上史書? 原來, 中國古代有個”史官”的制度, 君主之言,史官筆錄。古代中國,史官制度本身就是對君權的一種制約,史錄以蘊含宗教虔誠的歷史意識立言,制約著絕對君權。

現代,想不到臺灣的野史要靠AIT來寫, 有心寫書的人把Wikileaks 的每條彙集一下,多年以後又是新的「資治通鑑」、「世說新語」、「儒林外史」。
哲學家康德曾說:「政治是高明的騙術」。朱高正引用這句話時引起譁然。什麼時候可找到”誠實”與”真相”,或許永遠沒有”真相”,或許”誠實”是一種妥協,都是不堪聞問的。情蒐的基礎建立在人性上,一個人的本性與企圖就是那些雞毛蒜皮中扒梳出來的,唉! 前恭後倨,對國人與老美。我一直搞不懂為何有人還信任老政治人物,「蓬生蔴中不扶自直,白沙至泥與之俱黑」。

Sunday, September 04, 2011

一將功成萬骨枯

我類似有遇過這種人耶!?
手狠
    心黑
         自私
很諷刺的
所謂的高度成長或是卓越有一大部份卻是由這些人所帶動...

心機長官多有病 和「殺人魔」差不多

(http://tw.ne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5/art_id/69314/IssueID/20110904)
2011年09月04日08:20 蘋果即時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紐約心理學家貝比亞克(Paul Babiak)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權威犯罪心理學家哈爾(Bob Hare),以111個問題問卷對美國企業界進行調查,發現每25位董事、執行長、副總裁等級的高級主管,就有1人符合「精神病態」(psychopath)的定義,他們毫無罪惡感,運用職場職位並透過操縱手段來掩飾自己,擅用企業語言讓自己產生魅力;但恐怖的是,一般人所期待的領導人特質,是精神病態者可輕易模仿的

貝比亞克說,近4%美國企業高級主管符合「精神病態」,但這種人不像大眾認為的病態化,也許你已經和他們生活了20多年,也不會發現他有病。貝比亞克把這種人稱為「成功型變態」,其大腦結構和殺人魔差不多




鰻價每公斤破千元

魚愈吃愈貴 鰻價每公斤破千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3/today-t1.htm)
〔記者廖淑玲、鐘玉霞、陳淑慧、鍾麗華/綜合報導〕魚躍龍門,魚貨價格更是輪番跳漲。鰻魚苗捕撈量減少,雲林產地鰻魚價格昨天正式站上每公斤一千元大關,是台灣養鰻產業五十年來首見的超高價。面對一波波漲幅,餐廳業者無奈表示,鰻魚飯、蒲燒鰻禮盒也只能都跟著漲價了!

中部最大鰻魚供應商、也是台中鰻魚飯專賣店大東屋業者黃世洲表示,為因應日本需求,已減少國內鰻魚供應量六成,如果今年十一月漁民再捕撈不到足夠鰻魚苗,明年每公斤恐將直逼一千五百元。漁業署副署長蔡日曜表示,目前已過外銷季節,現在魚池裡的活鰻數量還有數百公噸,今年價格不致再往上揚,但今年鰻苗放養量僅七萬公噸,比去年更少,預估明年鰻魚價格確實可能再向上飆。

鰻價50年首見 鰻飯三級跳

雲林縣第二鰻魚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蘇文珍解釋,養鰻產業全靠老天爺賞臉,無法仰賴人工繁殖,但鰻魚苗捕撈量減少,活鰻價格上漲,帶動鰻苗價格水漲船高,部分養殖業者負擔不起成本而未養殖,更導致鰻魚價格翻漲。

雲林縣九十九年鰻魚產量一萬九千多公噸,全國第一,主要產地在口湖、麥寮及台西。根據關稅總局統計,九十九年活鰻出口量為近九千公噸,其中日本佔九十八%。蘇文珍表示,台灣今年外銷日本鰻魚的數量只有去年同期一半,價格比起去年漲了六成以上,該社的加工蒲燒鰻價格,也從去年每公斤不到八百元,漲到今年的一千三百元。

鰻魚飯價格更是三級跳,黃世洲無奈指出,今年三月以來已連調三次價格,小份鰻魚飯從一百四十元漲到一百九十元,大份從兩百五十元調漲到三百五十元,還是不敷成本,目前仍在硬撐!

台北市濱松屋店長黃美琪也表示,年初到現在店內鰻魚飯也已漲價三次,調漲價格後顧客並未減少,擔心的是貨源不足時,可能面臨關店危機。另一人氣鰻魚飯店京都屋劉經理也感慨,沒想到鰻魚價成本上漲如此誇張,家族從事鰻魚業三十多年,從未遇到這樣的狀況,只希望鰻魚苗捕撈量能增加,才有可能壓制漲價。



Monday, August 22, 2011

EEL EXPO TOKYO


(日本養殖新聞報導)
鰻博覽會-這不可思議之物-EEL EXPO TOKYO」,於2011年7月16日,在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開展。這個博覽會展示了鰻魚生態研究的成果,及鰻食文化和養殖、漁業等珍貴歷史資料。
報導中指出,日本展覽之後,展會還將到法國.丹麥.荷蘭.臺灣續展



鰻(うなぎ)博覧会―この不可思議なるもの

(http://www.um.u-tokyo.ac.jp/web_museum/ouroboros/v16n2/v16n2_kuroki.html)
黒木真理 (本館助教/魚類生態学)

 土用の丑の日が近づくと、自然と鰻屋に足が向く。ウナギは夏の季語、蒲焼きは夏の風物詩だ。万葉集にある大伴家持の歌はつとに有名で、古く万葉の時代からこの魚が滋養強壮の食べ物であると知られていた。浮世絵の題材にも多く取り上げられ、落語や川柳にも度々登場する。古典落語の「鰻の幇間」は、八代目桂文楽の十八番であった。

 一方で、彼らが海の彼方から何千キロも旅してやってきたことを知る人は意外と少ない。細長いヘビのような体つきや、どこにあるのかはっきりしないウロコやエラは、この生き物が魚であることさえ忘れさせる。古代ギリシャの大博物学者アリストテレスは、旺盛な好奇心をもってウナギの繁殖生態を調べてみた。しかし、卵をもった親も生まれたばかりの子もどこにも見つからなかった。結局、その大著『動物誌』のなかで「ウナギは泥の中から自然発生する」と記述している。ウナギは昔から謎の多い生き物だった。

ウナギの自然科学

 ウナギは卵から生まれる。こんな簡単な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るのに2千年もかかったというのは多少大袈裟かもしれない。しかし、この事実がはっきり証明されたといえるのは、ウナギの人工孵化が成功した1973年であり、天然のウナギ卵が発見されたほんの一昨年、2009年のことであるから、長い科学の歴史からいえば、つい最近のことであるといってよい。これほど長くウナギの繁殖の実態がわからなかった理由は、ウナギが遙か彼方の外洋で卵を産むためだ。川や湖、あるいは沿岸で産卵する魚であったなら、人々は卵をお腹いっぱいもったウナギの親を見て、その繁殖生態について幾ばくかの知識を早くからもっていたはずだ。

 東京大学におけるウナギの産卵場研究は、1973年の研究船「白鳳丸」(当時東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所属、現海洋研究開発機構所属)の調査航海に始まった。その後、現在まで約40年間に亘ってウナギの回遊と繁殖生態に関する調査研究が続けられている。推定産卵場は、当初黒潮流域の沖縄南方海域と考えられていたが、黒潮を遡るにつれ、より小さな仔魚が採れたことで、台湾東方海域からフィリピンのルソン島東方海域へと南下していった。さらに海流を遡っていくと、東の方ほど小サイズの仔魚が採れることがわかり、推定産卵場は東へ移っていき、最終的にマリアナ諸島の西にある海底山脈の海域でウナギ卵が採集され、産卵場問題は決着した。つまりウナギ産卵場調査の歴史は、広大な海の中でより小さい仔魚を求め続けた歴史だった。

 東京大学が組織したこの40年間の調査研究は、ニホンウナギの分布する日本、韓国、中国、台湾の研究者のみならず、アメリカ、ドイツ、インドネシア、フランス、カナダ、ニュージーランドの研究者との国際共同研究として実施され、多くの研究実績を挙げた。産卵場調査から得られた成果は、海洋生物全般の繁殖、回遊、生活史に関する基礎生物学的知見となるだけでなく、現在世界規模で激減しているウナギ資源の保全と管理に役立つ。さらに、人工シラスシラスウナギの大量生産技術の開発研究にも貢献すると期待される。
ウナギの社会科学

 現在、日本人は年間約10万トンもウナギを消費している。そのうちの99.5%以上は、河口周辺で採集した天然のシラスウナギを池で飼って大きくした養殖ウナギで、漁業による天然ウナギの生産量は微々たるものだ。日本の養鰻は明治の中頃、今から130年前に始まり、人工飼料の開発や養殖技術の改良により飛躍的に発展した。加えて近年では、中国や台湾から養殖ウナギの輸入が増え、その量は日本の全ウナギ消費量の約7割にも達している。しかし養殖用の種苗となるシラスウナギの資源量が世界的に激減し、養鰻業は危機に直面している。

 養殖種苗の安定供給を目指して、卵から人の手で育てた人工シラスウナギを作ろうと人工種苗の生産技術に関する開発研究が1960年代から始まった。現在、実験室レベルの生産は可能となったが、養鰻業に種苗を供給するまでには至ってない。この技術が完成すれば、養鰻業に寄与するだけでなく、天然シラスウナギに対する乱獲を緩和させ、天然資源の保全に繋がる。また健全な自然河川環境が取り戻せれば、天然ウナギは増えるに違いない。減少した資源の回復と保全のために、人工シラスウナギの開発研究を急がねばならない。

ウナギの人文科学

 そもそも日本人はいつごろからウナギを食べ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か。全国各地の縄文時代の遺跡からウナギの骨が出土する。身近な川や沼で捕れるウナギは私たちの祖先の貴重な食べ物であったにちがいない。ちょっと風変わりな形や動きをもつこの生き物は、食べ物として身近に利用されているうちに、生活の言葉のなかに「うなぎのぼり」や「うなぎの寝床」などの慣用句が生まれていった。また文学や浮世絵として描き残された。さらに人との距離が縮まって、美術工芸の題材としても取り上げられるようになり、単に食べ物としての「鰻」は、親しみ深い生き物の「うなぎ」となっていった。

 一方でウナギは、敬い、畏れる対象として伝説や信仰の世界にも登場する。ポリネシアやミクロネシアの島々には先祖はウナギであると信じ、トーテムとする家系が多くある。また、ヤシの実の起源を伝える、ウナギ神とヒーナの悲恋の伝説も南太平洋のいたるところで語り継がれている。我が国では、大洪水から村を救ったウナギの伝承が各地に残り、その地域の人々はウナギを祀り、これを食べない。また、虚空蔵菩薩信仰の流布に伴い、そのお使いとされるウナギの禁食の習慣が全国にみられる。その特異な形態や強い生命力から、多くの文化・宗教において「不老不死」や「永劫回帰」のシンボルとされるヘビのイメージにダブり、ウナギにも同様な象徴的意味が見いだされて、精神世界にも登場するようになった。

 この鰻(うなぎ)博覧会の目的は、「ウナギ(鰻、うなぎ)」という生き物を多方面から科学して、包括的に理解することである。これを達成できたかどうかは、実際に展示を見てくださった方々のご判断をまちたい。しかし、準備の過程で、多くの方々からご教示いただいた貴重な知識を一堂に集めて、これらを一挙に展示・俯瞰してみることには、ある程度成功した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う。そうした展示を見ていただくことによって、ウナギのもつ新たな一面が発見され、この生き物に対する見方が豊かにひろがることを期待する。また、これが人々の心にウナギへのさらなる慈しみを育て、絶滅に瀕した種の保全に繋がれば幸いである。
 この展示は、国内外の博物館・研究機関、ウナギの生産、流通、販売に携わる事業者など、多くの方々のご協力があってはじめて開催することができた。関係者各位に厚くお礼を申し上げる。そして、ウナギというこの不可思議な生き物が、いつまでも我々の身近にいてほしいと、心から願う。









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中研院的《人才宣言》


什麼叫「知識份子」――從中研院的《人才宣言》說起
FROM: 清大 彭明輝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5.html)

中央研究院由院長翁啟惠邀集國內各界十八位重要人物一起發表了《人才宣言》,大意是說台灣對「高階」人力所定相關法令與規章過苛,不利於留住「高階」人才,希望政府放寬相關規定,以便強化國家競爭力。

誰是翁院長心裡的「高階」人才?《宣言》中說是:「合法居留外僑有49萬人左右,其中外籍勞工約40萬人,白領階級及技術人員僅約2萬人左右。」這裡頭有沒有清清楚楚的階級歧視?有沒有清清楚楚地對人權的踐踏?49萬外僑中僅有2萬是翁院長關心的?

那麼,在2,317萬台灣人之中,翁院長關心幾個?「頂尖學術人才」?各界最頂尖的4%?還是只關心領有美國綠卡的那些人?

這是一份充滿外交手腕的宣言:措辭含糊籠統,足以讓各種不同立場的人看不見自己反對的論點。問題是:宣言要的是什麼?就在宣言的最後一句:「我們若干政策建議方向,列於 http://www.sinica.edu.tw/forgov_advice.htm」。

接上這個連結,是對政府洋洋灑灑的六大政策建言:
因應地球暖化之能源政策(摘要)(完整版)
中央研究院學術競爭力分析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簡要版)(完整版)
醫療保健政策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人口政策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因應新興感染性疾病政策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如果妳仔細對照《人才宣言》和《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的內容和措辭,就很難免會跟我有一樣的理解:中研院的主要訴求還是老套,要為中研院的「高級人力」加薪!要政府給「高級學術人才」更寬裕的薪水和研究經費。

給中研院更寬裕的薪水和研究經費,當然對中研院的「菁英」有好處。但是投資了這些錢之後,對絕大多數國人(尤其是96%的「中低階人力」)有什麼好處?

根據中研院在《中央研究院學術競爭力分析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自豪的業績報告:「中研院研究人員共申請近600 件國內外之專利,獲得227 件專利(其中118 件為美國專利),在生技新藥領域尤其突出。根據2006 年美國專利商標局的統計,我國生技製藥相關領域的專利數世界排名約在13 至17 名之間,和澳洲不相上下,而中研院的生技新藥專利,即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至2008 年初,中研院已與國內外產業界簽訂300 多件授權案,其中授權合約總值近新台幣6 億元。由中研院研究人員與產業界攜手合作的研發計畫計194 件,研究經費超過3 億8 千萬元。」

李遠哲當院長時就開始把生物科技當作中研院的金雞母在孵,而「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和的「基因体醫學國家型計畫」加起來迄今已投入二百五十億經費。這麼長時間下來,中研院的產值竟然只有「授權合約總值近新台幣6 億元」,合作研發經費「超過3 億8 千萬元」。無怪乎這些計畫會被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周成功教授在 2010-02-02 投書中國時報譏其為「學界的一齣國王新衣」。

這種「血本無歸」的生意,對台灣到底有什麼好處(尤其是對 96%「中低階人力」)?這根本是另類的「劫貧濟富」――排擠政府應該用在其他地方的資源,只為了完成中研院內「高階」人才難以實現的美夢。

什麼是「知識份子」?是為弱勢謀福利的人!什麼叫「菁英」?有能力幫助弱勢的人!用自己的聰明去劫奪其他人的資源,甚至歧視、欺壓比自己不聰明的人,這算什麼「菁英」?


用拳頭欺壓體力弱的人叫「強凌弱」,用財富欺壓窮困的人叫「富而不仁」,不願意用自己的聰明去扶助弱勢的人,卻想要把原本該給他們的政府資源搶奪來完成自己的白日夢,這該叫什麼?

我懷疑簽名的人真的都有仔細看過這一份《人才宣言》的完整措辭,以及文末連結過去的六大政策建議全文。

我如果被邀,會厲詞拒絕(不是婉拒),外加譴責!


用人無私 才能留才
FROM : (劉仁沛為台灣大學農藝系生物統計學組教授,季瑋珠為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81800060.html)
筆者對中央研究院八月十四日所發起的「人才宣言」有不同的看法。這其實是一個煙幕彈及障眼法!當花了數十億納稅義務人的錢與十多年時間而無任何具體成果之「國家型科技計畫」而無法交代時,只好找藉口說台灣的法規與環境對外籍人士不友善。

 根據筆者在美國近二十年讀書與就業經驗,實際瞭解國內的法規並不比歐美法規嚴格。例如美國就有不少工作,以涉及機密為由,不准外國人任職,只限取得公民資格者擔任,連持有綠卡者都不行。而目前台灣已有一位「美國人」經過修法得以擔任直屬總統府的全國最高研究機構的首長;甚至有些研究機構或大學主管在擔任台灣的工作時,並未辭去在國外的工作或教職,一方面保留後路,這邊發展不好可以回去,一方面照顧在國外的家人,例如孩子就學的學費減免等,這還不夠彈性嗎?國內的教授,只能和其他機構合聘、兼任,可能同時擁有兩個以上的正式職缺嗎?

 再說薪資,過去的安貧樂道固然不符合時代潮流,但是平心而論,台灣的物價不高,稅賦又遠較歐美國家為低,教授、研究員的薪資,在台灣的社會,與其他行業相比,再怎麼說都不能算「低」。整天嚷嚷薪資太低,不但聽在「庶民」耳中相當刺耳,就算國內的在地學者,聽了也很難苟同。先進國家薪資較高,但是生活費用、賦稅也高,再加上工作、生活的壓力、家人的適應、孩子的就學、以及語言和種族歧視等問題,吸引力也會打一些折扣。這些外來學者動輒出言批判國內薪資太低,留不住人才,恐怕也是個假議題、煙幕彈;其實他們是希望自己得以在國內坐領高薪,不但地位高人一等,更可以支付家人在國外的高額生活費、以及孩子就讀名校的高額學費。

 做不出研究不要怪東怪西,台灣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沒有好好利用,讓他們適才適所,發揮所長。筆者自己和一些朋友,在美國大藥廠合計有二、三十年的經歷,專書就寫了九本,但是回國後在大學任教,或在研究機構任職。「生技製藥國家型科技計畫」從來沒有邀請我們參加,真正是人才的浪費。其原因就是這些大頭不願真正的人才搶了他們的資源,人才不被重用,才會出走,變成人力「淨輸出國」。

 台灣徒有「人才庫」,在上位者卻鮮少仔細瞭解、尋找有能力可以合作、發展的人才,只會搞小圈圈,培養自己的勢力;不問是否優秀、是否有能力,只問是否與自己氣味相投,以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如高分SCI論文,定義卓越,以自己擅長的研究定義任務導向的計畫,還高談學術無民主、無自由,根本沒有任何胸襟和願景。這也是為何生技製藥計畫一直強調「先做基礎研究」,但是「先做」了十年,一個藥都做不出來的原因。國內學術發展怎麼會有前途?

 政府的反應更是奇怪,中研院發動連署,馬上砸錢,也不瞭解一下「庶民」的觀感。學界都知道今年國科會核定給研究計畫的金額縮減,與去年差額高達二十八億,不知去向,國科會實問虛答,且矢口否認與教授彈性薪資有關,但是報載馬總統去年擠出二十六億預算給彈薪專案,從國科會撥出十億,教育部撥一億,剩下十五億從五年五百億年度預算卡下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學界也在連署反對國科會縮減研究經費、投書、開記者會、立法院公聽會,也有人傳臉書上的連署信給馬總統,卻不見政府有任何反應。花大錢滿足大戶,餓死辛苦撰寫研究計畫的學者庶民,人才不出走才怪!我們在此衷心呼籲:人才與資源無私心的最佳化運用,是避免台灣成為人才「淨輸出國」的不二法門。

Wednesday, August 10, 2011

"官"字兩個口!

科技預算負成長 翁啟惠錯愕陳情

2011-05-24 中國時報 【李宗祐、秦蕙媛/台北報導】
 「我會竭盡所能讓研發經費保持每年八到十%的成長!」上個月廿五日,馬英九總統出席「全球科技高峰論壇」向各國科技領袖宣示我國加強科技研發的決心。但國科會等部會和中央研究院最近卻接獲行政院主計處通知,明年度政府科技預算以負五%作為編列原則,出現總統政策支票,主計處卻不買單的矛盾現象。
 據了解,馬英九上周三出席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生技大樓啟用典禮時,一度脫稿強調,「每年研發經費預算維持八到十%的成長目標!」不過,國科會副主委陳正宏證實,主計處確實已行文通知各部會明年科技預算編列原則,負成長的幅度不只五%,而是負七.八%。學術界傳聞的負五%,是把行政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今年度節餘款,提撥到明年度「循環使用」,就可從負成長七.八%縮小到五%。
 據了解,中研院長翁啟惠看到主計處函文後,馬上就寫信給馬英九,希望「總統言而有信」。據透露,翁啟惠日前私下與友人談及此事時還表示:「總統在全球科技高峰論壇講到科技預算要成長八到十%,很多國家科技首長都跟我講,你們總統很有遠見。我還跟他們說,他的確很有眼光。沒想到隔天我就接到主計處說要負五%!」
 相關人士透露,翁啟惠充分瞭解國家財政困難,學術界也應該共體時艱,但科技研發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占政府總預算比率不到五%,每年成長八到十%,不致增加國家財政太大負擔,對國家競爭力卻有很大幫助。翁啟惠認為,馬英九對推動科技研發很有理想性,「是個很好的人」,但「總統講過的話,一定會被拿出來檢驗。執政團隊如果沒有確實執行,就很糟糕!」
 陳正宏證實,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國科會主委李羅權和翁啟惠等科技首長,計畫在近日內連袂晉見馬英九,為明年科技預算請命。
    對此,行政院官員表示,目前預算仍在各機關單位編列中,依往例七月才會送至主計處審查,八月底送達立法院。目前仍在各部會籌編預算程序當中,比例多少將視最後審查與實際需求決定,尚未定案。

刪研究計畫? 台大教授質疑國科會

台灣醒報 (2011-07-04 19:08) 分享
台灣醒報記者黃政嘉台北報導】
針對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 導致許多研究員的研究經費遭刪減,台大教授季瑋珠與台大農藝系教授劉仁沛共同投書聯合報,質疑「國家型科技計畫」不屬於「科學研究」就不該由國科會補助,而應該由相關部會補助。
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季瑋珠和劉仁沛以《教授研究中斷 碩博生須打工》為題,投書聯合報社論指出,國科會把經費撥到其他地方是事件主因!其中,經費被撥到最大的類別屬於「國家型科技計畫」項目,其次是「教授彈性薪資」項目。
季瑋珠和劉仁沛質疑,「國家型科技計畫」是政府依照目前的重要政策所設計,這些計畫基本上屬於「科技」發展,甚至是「產業」發展,不是「科學研究」,理論上,不應由國科會補助,而應該交由相關部會,如經濟部、內政部的衛生署等單位資助,並且依照性質邀請產業界投資,並訂定明確的績效目標。
至於國科會把經費撥到教授的彈性薪資上,對此,季瑋珠和劉仁沛認為這屬於資源錯置,彈性薪資應該發生在大專院校,其他研究機構並沒有這個需求,無論教學研究或責任應該都在教育部,而不該由國科會支付。
文中提出,資源豐富的研究員可以因此擁有更多;中生、新生代的研究員和研究生,卻因此被剝奪了在學術界基本的生存與立足條件。
兩位教授共同指出,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許多過去有多年期計畫的研究人員,今年突然未獲補助,大約只有去年的百分之三十或更少申請案獲得補助;即使獲得補助,研究期限和補助金額也大幅縮減。


國科會:未排擠專題研究計畫

(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4日電)
對於報載國科會為了任務導向的計畫排擠「專題研究計畫」,國科會表示,經費是各部會共同編列,國科會不可能自行調動,而預算成長不如往年,申請狀況「僧多粥少」才是原因。

聯合報今天刊載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是因為受到「國家型科技計畫」及「教授彈性薪資」擠壓;有如對「專題研究計畫」劫貧濟富,且會造成教授研究需中斷,碩博士生須打工另謀出路的窘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表示,在金融海嘯衝擊後,政府財政較為困難,科技預算成長幅度不如往年,然而學術人口及各項申請案件卻持續增長,才會使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出現較為緊縮狀況。
國科會表示,報載的「專題研究計畫」經費不足,是因把經費移至「國家型科技計畫」及「教授彈性薪資」,並非事實。
國科會解釋,國家型科技畫已推動進行10年以上,經費是各部會共同編列推動,今年度國家型科技計畫經費較99年增加2億元,主要是因應政府推動國家能源科技發展的需要;能源科技研發與二氧化碳減量研究,均是當前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的研發重點。
國科會也說,配合辦理補助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所需經費都由政府整體科技預算匡列支應,不是由「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等相關經費項下調撥支應,因此不會壓縮「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的經費。
另外,關於報載國科會中生代及新生代研究資源不足;國科會表示,有許多培育優秀年輕學者研究的計畫(年齡在45歲以下)、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年齡在42歲以下,副教授、副研究員以下)、龍門計畫、補助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人員赴國外研究、補助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等,資源充足。1000704





Thursday, August 04, 2011

Changing...

貨幣戰爭
作者:宋鴻兵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6037)
藏匯於民不如藏金於民
  面對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許多學者提出要藏彙於民,以分攤國家的外匯儲備損失的風險。如果中國放棄強制結匯制度,企業直接控制外匯,雖然分攤了國家外匯儲備的貶值風險,並減輕了貨幣增發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是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國家對外匯流動的監控能力,因而增加了金融系統整體的風險,這並非是一個萬全之策。
  與其藏匯於民,不如藏金於民。任何外匯從長期來看都會對黃金貶值,只是貶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將中國已經創造出的巨大財富實現購買力保值,唯有變外匯儲備為黃金白銀儲備。國際黃金價格波動其實不過是個假像而已,看破了這一層,哪怕它匯率市場掀起千重浪,中國自有萬噸黃金作為定海神針。
  藏金於民從根本上保護了人民的財富安全,無論是商品還是資形式的通貨膨脹都無法侵蝕老百姓的真實購買力,這是所有致力於和諧與平等社會構建所不可或缺的經濟自由的基石。畢竟是人民的勞動創造了財富,人民有權選擇儲藏自身財富的方式。
  黃金具有所有貨幣中最高等級的流動性。黃金不僅在人類五千年的歷史上,被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政體的社會公認為財富的最高形式,它也必將在未來的社會擔當起經濟活動最基本度量衡的重大歷史重任。在世界歷史上,人們曾四次嘗試拋棄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石,而試圖「發明」更為聰明的貨幣制度,前三次已經失敗,而我們當今的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失敗。人類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注定了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標定客觀經濟活動的嘗試不會成功。
  藏金於民以待天下有變,以黃金為支撐的「中國元」將在一片由過度債務貪婪所造成的國際金融廢墟上卓爾屹立,中華文明自有出頭之日。


金價破1672美元新高

發佈時間:2011/8/4 0 記者:美南新聞
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連同美國和歐洲的債務陰霾推動黃金作為避險工具的需求進一步飆升,在紐約期金和倫敦現貨金昨日均再創歷史新高,分別升至1675美元和1672美元。受到外匯儲備貨幣一直貶值的影響,泰國、韓國和哈薩克斯坦在上月增加了24億美元的黃金儲備。

前日公布的美國6月消費者支出出現近兩年以來的首次下跌,金價也於昨日大幅上揚,紐約商品交易所的12月黃金期貨價格一度上揚31.40美元至每盎司1675.90美元。而倫敦的現貨金價則一度上揚至創紀錄的每盎司1672.80美元。金價今年來已經上漲了18%,正在向連續第十一年上揚邁進,這也是自1920年以來最長的連續上揚。
瑞銀集團的分析師塔利(Edel Truly)表示,美國經濟增長的停滯不前以及其對全球經濟的連帶影響現在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歐洲和美國的債務問題現在都沒有徹底解決,自上周五公布的數據一致在加快美聯儲推出進一步量化寬鬆政策的步伐。
中國招商期貨公司的侯樹峰表示,美國經濟的疲軟表現以及歐洲債務問題的長期持久性,將會推動金價在年底時達到1800美元。

全球央行增黃金儲備

  [2011-08-01]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毅然)
五年前,國際金價升至每盎司600美元,當時市場預言泡沫即將破滅。不過,當金價在上周升至每盎司1,630美元的歷史高位時,已沒有人記得當年的質疑。在黃金價格瘋狂上漲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必需弄清楚 ─ 究竟誰在增持黃金。答案是︰全球央行。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各國央行在去年成為黃金的淨買家,是21年來的首次。今年直至7月,全球央行淨買入的黃金總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總和。金價去年收盤報1,418.75元,但截至上周五,已漲至1,623.68元,累計升幅達14.4%。
 正因為歐美近年的債務問題,令環球央行對於儲備貨幣美元、歐元以及美債、歐債都失去了信心,轉而增持黃金,以分散外匯儲備的風險,成為了金市的大買家。「這不是一件驚奇的事」世界黃金協會投資研究經理Juan Carlos Artigas說,「歐洲央行減少出售黃金,同時新興國家積極增加儲備,央行淨買入是一種趨勢」。墨西哥央行增持的數量多達100噸,中國對黃金的需求同樣殷切,今年首季中國對黃金的需求達到142.9噸的季度紀錄。

Monday, August 01, 2011

"失去" Vs. "缺乏"?

1. 每個人都知道"價格" ,但不一定知道"價值"
2. 「Survive first!  然後不要忘記理想,才能有機會去影響他人。」
3. 書唸多一點的,其實他們害怕的是"失去"而不是"缺乏"



學界領袖哪裡去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80200520.html)
2011-08-02 中國時報 【周成功】
 二個月前就聽到國科會內部傳出的消息,因為Top down的大計畫耗掉太多資源,以致於今年支持大學研究計畫的各學術處的經費將大幅縮水。
面對這樣的傳言,學界整體的反應是冷漠。上位者,沒有人出面澄清或關切;而下面的學者,也僅能私下表達關切與不滿,大家普遍的心態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力感。
 到了六月底,研究計畫獎助的結果出爐,果然不出所料,計畫通過率從過去的百分之四十大幅滑落到百分之三十。而核准三年期計畫的比例也掉到歷史新低,其他像研究生薪資與博士後研究員的名額也突然加上各種限制。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學術研究的災難真的來臨了!
 當學界一片哀嚎遍野時,我們學界的領袖們作了任何努力或表示嗎?完全沒有!直到台大季瑋珠和劉仁沛兩位教授七月四日在聯合報公開質疑國科會經費分配的誤謬,並發動聯名簽署向國科會表示抗議時,大家才突然醒悟到,學界面對錯誤的科技政策時,不是應該要有自己立場與聲音嗎?
當季、劉兩位教授冒著酷暑,聯絡學界同仁向國科會抗議,向立、監陳情,我們學界的領袖從中研院院長以降、中研院的院士們,各學會的理事長們到各大學的校長們有提出任何聲援或是協助嗎?答案依然是沒有!
 究竟學界該有什麼樣的學界領袖?我過去曾有這樣的期待:他(她)必須是位好的科學家;在台灣這個學術貧瘠的環境中,作過真正像樣的研究;對台灣科技發展的需求,有一份切膚之痛的親身體驗;此外,他還必須對學術社群未來的發展充滿關切與熱情;最後他必須對科學原則是個堅定的維護者。
從過去二個月中,學界領袖對國科會這個影響台灣學術研究至深且遠的錯誤政策未致一辭,對草根發起的抗議活動表現出事不關己的冷漠。很明顯地,這些人不過是頂著領袖的光環,而未能善盡其對學術社群應有的作為。
 也許有人認為我對學界領袖的期待陳義過高,或甚至有些強人所難。但是學者在扮演領袖的角色之前,不是該先成為一個盡責的知識分子嗎?
 薩依德的在論學者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角色時,曾有非常清楚的陳述:「知識份子的公共角色是局外人,業餘者,攬擾現狀的人。扭曲知識份子公開表現的莫過於修飾裝扮,噤若寒蟬,……因而我把知識份子刻畫成流亡者,邊緣人和對權勢說真話的人」。如果一位學者連基本知識分子的角色都扮演不好,我們對他作為學界領袖還能有所期待嗎?
 國外對學界領袖的期待與要求其實更嚴。七月三十一日的華盛頓郵報刊登前布希政府首席科學顧問馬柏格(JH Marburger)訃文。馬柏格是知名物理學家和大學校長,但在布希政府八年任內,因支持布希反對京都議定書、反對幹細胞研究等等科技政策而被學界同儕嚴辭批評。其中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伽德呢(H, Gardner)的評語最直接。
伽德呢說:馬柏格是個夠好的科學家,以致於他可瞭解自己基本上已成了娼妓。事後伽德呢教授為了緩和用辭的尖銳,特別補充說:他用的那個字是動辭而非名辭。
 這次國科會風波中,台灣學界領袖集體缺席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訊息,是大家必須嚴肅面對並認真思考的課題。(作者為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基本上這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 和國科會沒太大問題
就像老天不下雨 水庫缺水 而去抗議經濟部 但我們要指出: 經濟部不能把有限的資源 獨斷分給所謂的科技大廠 以產值不高叫一般民眾閉嘴  可惜唸過書的不會發聲 因為那等於承認自己是一般民眾而不是科技大廠

Q: 學界領袖哪裡去了?

A: 不能怪學界領袖 因為他們不缺:
     如早年有人說 :「何不食肉糜 ?」,

     後來有人說:「人民沒麵包吃,為什麼不讓他們吃蛋糕?」,
     現在有個人說: 「怎麼不早說?」
     典型的菁英觀點

Die Wuerde des Menschen ist unantastbar.

Sie zu achten und zu Schuetzen ist Verpflichtung aller staatlichen Gewalt.
「人性尊嚴不可褻瀆。尊重並保護此尊嚴乃是國家公權力的義務。」
德國基本法第一條第一項

我們一家的影子上了 "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是中華民國的一份知名歷史文學刊物,於1962年6月由具有「野史館館長」稱號的劉紹唐所創辦。《傳記文學》的創刊宗旨為「提倡傳記文學,保存近代史料」,其內容包括歷史事件憶述、人物傳記、日記、書簡、歷史照片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2%B3%E8%A8%98%E6%96%87%E5%AD%B8_(%E9%9B%9C%E8%AA%8C))

「傳記文學」自1962年6月創刊迄今,達36年,四百餘期,累積了豐富大量的中國現代史史料,素有「民國史長城」之譽。廣州中山大學學報陳福霖教授的論文即指出:在台灣研究孫中山和中國革命歷史有顯著成就,是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與「傳記文學」雜誌,後者與前兩個政府機構等量齊觀,受到海內外學者一致的認同與推崇。
(http://www.greatman.com.tw/biography.htm)















Thursday, July 28, 2011

當歸補血湯 (DBT) vs Angiogenesis

Dggui buxue tang (當歸補血湯)
For 800 years, danggui buxue tang (DBT) has been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menopausal irregularity and menstrual disorders by raising the qi and nourishing the blood of the patients. It is a simple fufang decoction (複方湯劑) of two herbs: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huangqi 黃耆) and Angelica sinensis (danggui 當歸) in the ratio 5:1.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DBT can stimulate circulation, enhance haematopoietic function, prevent osteoporosis and exert an antioxidant activity 47 and 48.
To explore the angiogenic potential of DBT, rat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these two herbs and their serum samples were applied daily to the 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CAM). CAM angiogenesis was observed 72 h after incubation. A. membranaceus and A. sinensis in a 5:1 ratio produced the most significant amount of angiogenesis, confirm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BT.
(From: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61470600109X)

當歸補血湯
處方: 當歸六、黃耆三十


用現代科學證明當歸補血湯的功效用法


  1998年,香港特首董建華提出建立中藥港,當時香港科技大學也支持這個建議。工作主要有兩項,第一是為香港政府檢測中藥的成份,編製成香港中藥材標準 (又稱港標)。詹華強 (香港科大生物系系主任) 的另一個主要工作是研究中藥複方,當中又以當歸補血湯為主,他用了足足十年時間研究這個湯。
  詹教授先介紹了當歸補血湯的歷史,這個湯是由元朝醫師李東垣所創,李東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補土派」名家,李氏認為人吃的食物好,血液循環好,則可除百病。李東垣留下了很多複方,他的複方有兩個主要特色,第一是很多時候都會採用具補氣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的黃耆。另外,李東垣用藥很喜歡將藥材炮製一番。在當歸補血湯中,黃耆與當歸的比例是五比一,即五份黃耆和一份當歸。另外,黃耆要先用蜂蜜炙,以保留其甘香,當歸則要用先用酒洗。
  詹華強拿李東垣的當歸補血湯複方作研究,選擇這個複方,主要由於夠簡單,只有當歸和黃耆兩種藥材。另外,這是歷史悠久的古方,有八百年歷史,而且這藥方有滋補養陰功能,十分適合女性服用,因此有龐大市場。詹華強對這複方的化學成份和生物活性作出分析,得出了令人驚嘆的結論。首先,他發現在文獻中記載有用的化學品在當歸補血湯中融化出來時多了很多,有些甚至多出一倍,可見共煎藥材比起單一藥材能產生更大的化學作用。同時,根據李東垣記載,這個湯是要用兩碗水煎成一碗水,詹華強也做過實驗,發現這樣煎法所產生的化學品和生物活性是最好的。除此之外,黃耆與當歸五比一的配搭也是有效成分最高、藥性最強的。
        另外,詹華強也發現,當歸用酒洗,能清除了當歸內的藁本內酯化學物。如果當歸不用酒洗,煮出來的湯會較為燥熱,效用就降低了。詹華強指出,藁本內酯並非如一般人所覺得是當歸內的有效化學成份,它對生物是負面的。此外,李東垣也指出,當歸和黃耆要一起煎,不能分開。詹華強也做過實驗證明,兩種藥材一起煎能產生協同作用,達致一加一不是等於二,而是等於N的加倍效果。詹華強概括說,用現代科學實驗證明,李東垣的一切說法都是正確的,實在令人驚嘆,一個八百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知道這些東西?詹華強指出,李東垣並非無師自通的,他的知識是從師徒間一代傳於一代而得來,傳到李東垣的師父可能已掌握了大部分知識,再由李東垣歸納總結出來。
   到了清朝,有人改良了李東垣的藥方,當歸的份量大於黃耆,得出的效用竟完全相反,是適合男性,而非女性服用。詹教授說,複方才是真正中藥的用法,要研究中藥必須研究複方。據中國文獻記載,除了人參外,沒有一種藥材是適合單一使用作為藥方。另一點詹華強想帶出的是,我們不能隨便更改古方,中國古代醫學歷史源遠流長,醫學知識一代傳一代,醫師如在臨床應用上遇到改變而要更改藥方時,也會清楚紀錄出來,我們要尊重古人的智慧。當歸補血湯的例子正好說明,古方不能隨意更改。
  詹華強研究當歸補血湯有突出的成果,他並把研究成果向國內推廣。現時他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訪問教授,他並與北京大學、瀋陽藥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院校合作。詹華強指出,現在國內對中藥的研究太注重在化學和單體方面,他認為這種路向適合用來研究西藥,中藥是應該研究複方,如當歸補血湯,這種複方較簡單,而且有很大的藥用療效,值得加以推廣宣傳。
(From : http://www.bhkaec.org.hk/articles/?do=view&catalog_id=369&article_id=447)

所以 我們目前利用 DBT 加 SPE 處理鰻魚 希望具有某些成效

Wednesday, July 20, 2011

為何心臟要規律跳動?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即使沒有心臟,裝上人稱「 葉 醫師」的葉克膜也可以暫時維持生命,台大醫院最高存活紀錄是一一七天。只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走出醫院,更多的是在「 葉 醫師」加持下,看著自己的腳從下面一直黑上來,清醒地看著自己慢慢死掉 ...

葉克膜(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 是一種體外循環心肺支持系統,類似開心手術所用的人工心肺機。 ECMO的主要構造第一部分是人工心臟(例如離心式幫浦、滾輪式幫浦),將血液注入動脈內,支持部分心臟功能;第二部分是人工肺臟(體外膜氧合器),可讓血液進行氧氣及二氧化碳的交換, 部分肺臟功能。

Why "看著自己的腳從下面一直黑上來,清醒地看著自己慢慢死掉 ..." ?  生理學的循環教的是 "流量原理" , 葉克膜的人工心臟是根據"流量原理"設計出來的。



中研院物理所王唯工博士提出七個現今生理學(以流量理論說明血液循環)無法解釋的問題。
1. 心臟應該放在哪個位置?
根據流量理論,心臟放在頭頂最有效率。

2. 主昇動脈為何要轉180度?
根據流量理論,如此會造成阻力。

3. 器官為何與主動脈以90度聯接?
根據流量理論,如此血液如何流入器官?

4. 為何血管有舒張壓?
根據流量理論,血管有負壓,血液循環系統的運作會更有效率。

5. 為何心臟要規律跳動?
根據流量理論,血夠的時候跳慢一點,血不夠的時候跳快一點即可。

6. 為何動物大小與心跳頻率成反比?
根據流量理論,大動物需要的血比較多,心臟應該要跳快一點。

7. 動物如何運動?
根據流量理論,手一舉起,血液就會大量回流至心臟,因此作許多動作時,供血都會發生問題。

王唯工博士提出的解釋:
心臟搏動輸出的時候,會打出一個pulse。在每一個心跳週期中,血液由心室搏出到主動脈的時間約0.1至0.2秒。分析這個pulse,可以發現各個經絡的共振頻率(諧波)。血液流入器官,主要是藉由共振。

1. 心臟應該放在哪個位置?
心臟長在距頭頂約1/3至1/4的部位,可以產生各種人體所需的諧波。

2. 主昇動脈為何要轉180度?
主昇動脈彎在動脈弓處--膻中穴(氣聚膻中),將能量轉換為壓力位能,像是變電廠,升壓並幫助輸送。膻中穴是壓力波(氣)產生振動的地方。

3. 器官為何與主動脈以90度聯接?
以水管模擬實驗發現,器官加上90度硬管,才能產生共振,硬管有濾波作用。

4. 為何有舒張壓?
有舒張壓才能將能量送到遠端。

5. 為何心臟要規律跳動?
為了維持系統(血管、器官)的共振。

6. 為何動物大小與心跳頻率成反比?
大動物共振腔大,因此心跳慢。

7. 動物如何運動?
因為血液循環是以共振壓力驅動,運動時仍然可以進行血液循環。

科技讓人不得好死?

科技讓人不得好死?


來源︰天下雜誌


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說,科技發展到今天,醫生最大的問題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老師都教我們以救人為天職,但沒教我們遇到不能救的病人怎麼辦?」用盡武器救人的醫生,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讓病人活下去,而是助人善終。作為醫生,面對生死,心中會有更多掙扎嗎?

晚上八點,台大醫院燈火輝煌。草草吃著麵包當晚餐,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說,科技發展到今天,醫生最大的問題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因為心臟不好可以裝循環輔助器,肺臟不好可以裝呼吸器,肝臟不好可以血漿置換,或是輸入冷凍性新鮮血漿,骨髓不好輸血,免疫不好打抗生素,即使是垂死的病人也可以撐很久,「死不了」。問題是,「死亡是什麼?怎樣才算活著」?連醫生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八十二歲的老公公罹患心臟病,花一百六十萬元裝置人工心臟, 但因機器太大台,他到哪裡都必須拖著救命的「心臟」,問醫生有沒有解決的辦法?醫生告訴他要再花三百五十萬元換台體積較小的機器。老先生不願意,最後因為要拖著龐然大物才能行動,得了重度憂鬱症躺在床上,七個月後中風死了。這是病人的選擇。

科技讓人不得好死?

在人稱「 葉 醫師」的葉克膜出現後,讓醫師陷入更沉重的生死抉擇。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即使沒有心臟,裝上葉克膜也可以暫時維持生命,台大醫院最高存活紀錄是一一七天。只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走出醫院,更多的是在「 葉 醫師」加持下,看著自己的腳從下面一直黑上來,清醒地看著自己慢慢死掉。

一位知名企業 家的 太太就裝著葉克膜直到全身變黑,過世前嚴重浮腫變形,「高科技反而讓人不得好死,」柯文哲感嘆說。住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在過世前平均多 三公斤 ,因為不斷用各種儀器和藥物,導致身體浮腫,只為維持一口氣在。

醫生不願面對死亡,無法開口告訴家屬實情,只能用盡手中所有「武器」。

死亡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在加護病房。「但今天的困境已經不是病人怎麼活下去,而是怎麼善終,讓病人在往生前少受點折磨」柯文哲反省。

我們叫醫生,不會醫死人,老師都教我們以救人為天職,但沒教我們遇到不能救的病人怎麼辦?是誰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事實,病人家屬或醫生?結果結論是醫生。」說話直接不拐彎的柯文哲指著電腦螢幕前一張張震撼人心的投影片說。這是他最近幾年最常思考的問題:醫生還是醫死?什麼時候該關掉葉克膜,讓病人走?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主任、同時也是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感慨地說,他的老師五十多歲時因為心臟癌症開刀後,同樣身為醫 師的 老師自知存活機會不大,強烈表達意願,萬一時,要放棄急救,保持最後的尊嚴離開。但事情發生時師公(老師的老師)堅持插管,強行救回老師,「我怎麼可能讓我的學生走?」師公的話語中滿是悲哀,一輩子當醫生的他,不願意面對學生的死亡。

滿屋子的醫生在此時都沉默了,「如果是我,請不要救我,」林志隆事後對學生說。作為一個醫生,「除非病患表達意願,否則只能做到將心比心,不要讓家屬有遺憾,可以坦然面對死亡的過程。」在他心中,醫生可以做的,頂多只是向上帝借時間,無法作出生或死的抉擇。台灣醫學院目前最需要的,就是這門生死學教育課。

Tuesday, July 19, 2011

C'est cher !!!

鰻魚物稀為貴 台灣鰻價格狂飆


民視 (2011-07-14 14:55)
日本今年熱浪來襲,再加上供電量吃緊,已經有超過70人被熱死,而每年夏天,日本人總習慣要吃鰻魚飯,藉此補充體力戰勝酷暑,但今年鰻魚苗物稀為貴,不光是日本國內的鰻魚漲價,就連台灣出口到日本的鰻魚價格,也已經高過日本的鰻魚。一串串的鰻魚,放在炭火上燒烤,肥美鮮嫩的魚肉,令人垂涎三尺,烤鰻魚飯向來是日本人戰勝酷暑的法寶,今夏想要來一碗香噴噴的烤鰻魚飯,得要多3個百圓日幣銅板,因為鰻魚飯漲價了,從2800日圓漲到3100日圓,將近1130元台幣一份。
鰻魚的批發價格最近逐步墊高,無論是日本、台灣還是中國的鰻魚,通通同步上揚,6月台灣的鰻魚價格和2010年同期相比,上漲將近80%,甚至比日本當地的鰻魚還要貴。
造成鰻魚價格大波動的主因是今年鰻魚量大減,7月從台灣出口到日本的鰻魚量,竟然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追根究底是因為鰻魚苗大缺貨,一大片的鰻魚養殖池,如今水草叢生。
養殖業者表示,今年的魚苗價格是往年的5倍,貴得嚇人,因為風險成本太高,許多養殖業者只好縮手。這道補充元氣的美食,今夏想要多吃,恐怕得先問過口袋裡的荷包。(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Sunday, July 03, 2011

我很早就說了...

教授研究中斷 碩博生須打工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436618.shtml)
【聯合報╱季瑋珠/台大公衛系教授、劉仁沛/台大農藝系教授】
過去幾個月來的傳言終獲證實,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許多過去有多年期計畫的研究人員,今年突然未獲補助。大約只有去年的百分之三十或更少申請案獲得補助;即使獲得補助,研究期限和補助金額也大幅縮減。


此現象遍及國科會每一個處、申請的每一個學校、系所和研究單位。結果造成教師無法安心研究,必須另覓資源,研究生獎助金也跟著縮減或消失。許多博士後研究員要另謀出路,碩博士生也可能必須外出打工,整體的研究工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主要原因是國科會突然把經費撥到其他地方!據瞭解,最大宗是「國家型科技計畫」增列預算,佔據大筆經費,其次是「教授彈性薪資」。

「國家型科技計畫」是政府依照目前的重要政策,設計的任務導向計畫,例如生技製藥、網通、智慧電子、奈米等,人文處也加上了人口研究。這些基本上屬於「科技」,甚至是「產業」發展,不是「科學研究」,消耗大量資源,卻不一定能提升國家科學研究水準,理論上不應由國科會以科研預算補助,而是應該交由相關的部會,如經濟部、內政部、衛生署資助,並且依照性質邀請產業界投資,而且訂定明確的績效目標。

國科會過去最受獨立學者稱道,最符合科學研究精神的,就是完全開放學者自由申請,發揮創意,保障研究的多樣性,不以任務導向的計畫規範研究方向。現在竟也追隨其他部會,以大量資源配置,誘導學者配合任務導向的國家政策,對科學研究的自由和創意,將造成莫大傷害。

教授彈性薪資所佔比例較小,但一樣是資源錯置。彈性薪資發生在大專院校,其他研究機構沒有這個需求,無論教學研究,責任都在教育部,不應該由國科會以科研預算支付。

綜合上述二者,共同特色就是「劫貧濟富」:資深、資源豐富者,得以因此擁有更多資源;中生、新生代資源不足者,以及他們的研究生,卻因此被剝奪了在學術界基本的生存與立足條件。這是學術的資本主義,極端違背公平正義和科學精神。諷刺的是,那些長期佔據大量資源的大戶,所生產的成果,與所投入的資源相當嗎?

我們建議:
一、將國家型科技計畫與教授彈性薪資多出來的預算,交由相關部會來負擔,恢復國科會原有的科研預算。
二、恢復往年的研究計畫通過率,今年未獲通過但達到過去通過水準者,不必經由申覆而重新獲得計畫。今年獲得補助,但計畫年期和經費被縮減者,恢復過去的年期和經費。
三、保證以後科研預算不會被錯置到不相干事務上,讓獨立申請研究計畫的學者和研究生有穩定的資源,可以安心研究。

Tuesday, June 28, 2011

了解Master Lee 的苦心孤詣

大家都知道升學主義對台灣教育的扭曲與殘害。推而廣之, 儒家思想國家之所以積弱不振 (因為\任何指標 “I” 都這麼說…)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有關, 因為「書中有女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赤裸裸的翻譯就是:「慾念與生存都可被滿足」。事實上,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真的是如此, 讀書考試是少數階級流動的方法之一, 不用叫大家讀書 (此處的”書”是指標準本或應考科目), 大家自然拼命。 此過程中,對標準本或考科的評量(考試)所造成的影響,最直接的是: 讀書的樂趣不再, 知識的樂趣不在; 歸納大於推演, 背誦大於應用, 只有單一價值。 不過,我不得不說「厲害的人(大概是每個世代總人口的百分15-20%) 不管用什麼方法 (詩書禮樂易春秋或禮樂射易書數)來選總是在前頭」,但單一價值的習慣一但養成,影響就很大, 學生時分數高的是好學生, 出社會錢賺得多是成功卓越人士, 書唸得好, 醫師、藥師、牙醫師、老師、會計師、律師… 是「書中有女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最好註解。 50年代到70年代末,職缺比人才多, 只要考得上就對了。考上大學、研究所在那個年代是階段往上移的象徵, 所以村子裡出了個大學生那是件大事, 更不用說考上醫學系,方圓30公里內都引以為傲。
我們的Master Lee 果然是大師,除了科學與政治外,也應該深知「洪水治療法(flooding therapy)」

洪水治療法又叫做氾濫治療法,是心理學中行為治療法之一,它是根據古典制約的消弱原理,消除患恐懼症(phobia)者面對刺激情境時,所表現的恐懼反應。本來,引起恐懼反應的刺激並無傷害性,只因該刺激可能與另一具有傷害性的刺激同時出現,使之變為制約刺激,引發個體對之表現恐懼的制約反應。
洪水治療法在實施時,將此種制約刺激多次地、連續地出現,使之成「氾濫」的狀態(因其本身不具傷害性,對當事人並不會造成實質的負面影響),久之,個體對之不再敏感,原來的恐懼自會消失。洪水治療法有時也叫做內爆治療法(implosive therapy)(http://163.24.143.141/edu_term/view.php?ID=466)


所以建議廣設大學,使「大家有學上、人人是大學生」,名為:減輕升學壓力、提高國民教育水準…, 所以自然會得罪某些已經上過大學的既得利益者群而攻之。 可是今天看來,有些大學或某些系已經撐不下去而且好像大家已經知道「文憑無用論」,不過這是第一關! 因為「菁英」還是規循著那單一價值。

所以一群「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與教育部聯合推出「五年五佰億」的卓越大學計畫, 名為:刺激國家研究水準、迎頭趕上國際…。 有一大筆錢, 要有成果, 當然就是廣收研究生、大量養成博士、提高研究能量 (插句話,村子裡出了個大學生那是件大事,考上醫學系方圓30公里內都引以為傲,得了碩士要祭祖,得了博士看風水的會在你家的墳頭出現…)。 結果:碩士不值錢,博士沒出路,讀書不再是菁英的唯一出路,好像更落實「文憑洪水治療法」。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無論如何, “菁英”份子還有一絲的希望: 進學校。 所以那群「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又出招了。 命夠硬、八字不錯、祖墳風水好可進學校的小助理教授的一關 :「8年條款」出招, 教育部當然不能缺席, 故推出「大學系所評鑑」。好了這几乎是最後一關,所以連國科會也出手以確保戰果的確實, 其策略為: 期限內無法升等,不予續聘, 升等靠報告的篇與點, 報告的篇與點靠實驗的執行, 實驗的執行靠計畫有無與否與人力, 計畫有無與否與人力靠國科會的審查, 國科會的審查靠報告的篇與點, 報告的篇與點靠實驗的執行, 實驗的執行靠計畫有無與否與人力, 計畫有無與否與人力靠國科會的審查,國科會的審查靠報告的篇與點....而國科會不是通通有獎,其通過率大約是30-35%,而且已含「博學大儒與研究院士」。.

所以70%大學的助理教授的壽命可能是8年, 大學教職每年會有新的名額釋出, 這一點對Master Lee"S" 來說是個敗筆! 因為有人還是會靠著這一點點希望繼續堅持「文憑至上」,就像雖然醫生的量越來越多,但大家還是希望廣設醫學院,有健保與”人的肉體”的支持,醫生是不會退熱的…但從來沒有廣設醫學院,可見"醫生"才是真正的菁英份子。

Tuesday, June 21, 2011

亞太WXYZ中心...

亞太水產中心 夢想成空?


2011-06-22 中國時報 【杜宇】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062200527.html)

 國內水產繁養殖技術精良名聞國際。尤其遺傳育種的成就深受全球讚譽,最經典的當屬吳郭魚及石斑魚的育種。然而這些年來,其他國家如泰國在蝦類育種、病毒防治,挪威在鮭魚養殖,日本在黑鮪完全養殖等等表現早已超越台灣,中國也成為世界最大養殖生產國。台灣想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的夢想正逐步幻滅,思之令人痛心;如何迎頭趕上,更待集思廣益。
 有鑑於海洋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水產養殖將成為人類未來海產的主要供應來源,未來願景看好。而優良種苗是確保水產養殖成功的重要關鍵,一些新興養殖國家如泰國、中國、越南等特別訂定多項優惠措施,吸引外商(尤其台商)前往當地興建各類型的種苗繁殖場,希望能降低種苗供應不足的風險及避免從境外輸入活體(包括水產品、魚苗等)所帶來外源性疫(疾)病風險。
 而台灣由於民間業者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加以資金充沛及技術純熟,若能配合全球水產養殖發展對種苗的強列需求,早日進行經濟魚種保種、育種、優質水產種苗的培育、落實水產養殖源頭管控及設立水產種苗生產專業區等,台灣的確有絕佳的優勢與機會可以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供應中心,成為另一個台灣之光。同時也可以減輕國內因地層下陷所帶來的危害。
 只是多年過去,也經歷了政黨輪替,但是建設台灣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卻仍然列在總統候選人的白皮書中,繼續畫餅充饑(無視國外的長足進步)。從比較目前國內水產種苗每年生產及出口數量與國外重要水產養殖國家每年所需要的水產種苗數量,即可看出台灣水產種苗產業對全球水產養殖的貢獻度與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且台灣在水產繁養殖的表現已大不如前。
 更令人驚訝的是,讓台灣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的最重要利器||「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興建,至今已超過十年竟然還未完成;連東港主庫中長程計畫都未送行政院核定,且基因轉殖水產生物田間隔離試驗設施亦多所延遲,顯現當前政府機關的考核制度多淪為表象,形同虛設。水產種原庫問題重重,從保種對象、保種方式、營運模式、育種方向、科技保密等等
 都有徹底檢討的必要,否則日後很可能淪為新的蚊子館。監察院不能老是糾正了事,這樣的做法根本無法端正官箴,讓主事者知所戒慎。而媒體也應該發揮監督功能,共同來關注。
 「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所編列的經費(十七.四億元)多數用在硬體建設,外觀蓋的美輪美奐,高層長官視察頻頻嘉許(卻看不到問題所在)。該種原庫最重要的軟體部分如人才、技術、智財權等則相當欠缺,難以勝任。加以原有專業人才在不受尊重的情況下紛紛選擇離去,以目前該所所擁有之研究人力與專業技能,要想達成原先計畫書內所提到的預期目標無異椽木求魚。主管及考核機關不應再漠視問題的嚴重性,也不能再度以「歷史共業」為拖詞一錯再錯。尤其攸關品種保護與管理的「水產種苗法」,日本及中國均早已頒布實施,而國內至今仍未制定公告,難怪外界會對政府的誠信及執行力產生質疑,甚至有騙選票的不良觀感。
 其實「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計畫延宕,只是水產科研冰山一角。從九孔、石斑病毒肆虐,重要養殖魚種基因劣化,養殖鰻苗短缺、養殖魚遭受寒害等難題的無解,在在說明台灣水產養殖研發機構,確實到了需要大力改革時刻了。(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Thursday, June 09, 2011

不要怨嘆,是自己要走這行的...

我見我思-大學不如小學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60900508.html#comment)
2011-06-09 中國時報 【莊佩璋】

 以調查採訪成名的資深記者林照真,攻到博士後換軌到交通大學任教,拿到學界的第一份薪水時大吃一驚,她說:真沒想到這麼低。
    在中國時報時,她的薪水早就是六位數;進入學界變成六字頭,助理教授薪水就六萬多元而已。  一般人可能會說:「六萬多元已經不錯了,而且公教人員工作有保障,是鐵飯碗耶!」
    錯了!學術界薪資比照軍公教,但飯碗一點也不鐵,隨時會破。以台灣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為例,博士被聘為助理研究員後,五年一聘,研究成果不到水準,請走路;八年內必須提升等,如果著作質量不夠,升等沒過,請滾蛋;有幸升為副研究員,還是五年一聘,難以高枕無憂;學界中年失業者絕不比民間少。
    我們用美國的標準要求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給予開發中國家的待遇,香港教授的平均月薪近卅萬台幣,我們是人家的三分之一。
    也因此,中研究、台大都出現人才斷層,好不容易精挑細選錄取的新人,竟然一堆沒報到。
    試想,國外名校的博士到台大任教,起薪六萬多元,幸運排到教職員宿舍的話,房租「只要」兩萬元,實領不到五萬元,在台北如何養家活口?更何況要面對聘審、升等壓力,隨時有失業危險。除非「愛台灣」已愛到「墓仔埔也敢去」,否則,誰會傻到棄星、港而來台灣?
   中研究說,日、韓教授薪資高我二到四倍,是我們招攬人才的隱憂。其實,這哪是隱憂,在知識經濟的人才爭奪戰中,誰都看得出人才荒已是危在旦夕的明禍。連美國在台商會都明言擔心台灣人才荒會影響競爭力,我們的政府卻還不當一回事。
  全世界絕對找不到台灣這樣的薪資制度。中、小學老師五十歲不到就退休,加十八趴優惠存款利息,實拿七萬多元,活越長,領越多。千辛萬苦攻讀博士,艱難地擠進學術圈,面對無止境的研究壓力,難以預測的聘審、升等關卡,薪水卻比不上退休小學老師。
  政客在乎選票,不敢動優渥的軍公教退休制度,也就罷了。但,學術界低到離譜的薪資,已讓我們的人才快速流失,動搖國本,政客總不能不想想辦法止血吧!

路人甲:
仁兄,別鬼唬爛了:『助理教授有7萬啦.什麼6萬多..還有不少福利,課少,快外多』

實情是:﹝助理教授扣掉健保費等雜項,實領到的5萬9千元~6萬1千元啦,有甚麼福利?課最多的是助理教授,助理教授還要做很多無償的雜事,助理教授又能有甚麼時間和機會搞快外?﹞
課少、薪資較多、拿國科費經費報假帳、當評鑑委員收黑錢搞外快,這些都是教授的事情,哪個大學的哪個助理教授有份,說來聽聽?

路人乙:

新進助理教授必須六年內升等為副教授,若無法升等,給你第七年另外找工作,七年後走人(俗稱六年條款)。
我老闆跟我說,目前有嚴格執行六年條款的有台大和中研院,之前有網友跟我說,逢甲也有。基於少子化,大學倒閉潮的來臨,我看嚴格執行升等制的學校會更多。也就是說,即使國立大學沒有倒閉的危機,但是教師會有升等的危機。幾年以後,出現新名詞,流浪助理教授。
幸好,當年我急流勇退,放棄念博士班。看到我同學,呆呆的跑去念博士班,還說想要當教授,真替他爾後擔心。直接說明的,連在職的教師工作都不保了,哪有可能在新聘教師。就算有的話,也是一大群人應徵(含具國外名校博士學位者)。
我唸的是吊車尾的國立大學,系上應徵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學校比較差,或者其指導老師比較不出名的,均不錄取,而這些祇是基本條件而已。

不要怨嘆,自己要走這行的,沒人是被強迫的。

若是想要高薪水,就去考調查局、檢事官,這些薪水都是幾乎快接近7萬元了。或者是外交部,薪水嚇死你(有的地區達20萬)。

路人丙:

很多公立大學都有淘汰制,就是所謂的六年條款,但是淘汰的都是年輕的教師,那些不知如何升成教授的人是無法淘汰的!

有些老教授是翻譯一本書而升等的。(特別是一些老學校,如自稱專門培訓總統的學校)。

Wednesday, June 08, 2011

見微知著

天生萬物以養人

人無一物以報天

錯! 天生萬物不以養人, 否則 ”藥” 從何來? 十字花科青菜吃多了會中毒, 中 ”甲狀腺腫物質 (Goitrogenic goiter)” 的毒, 導致甲狀腺功能失調。 種子裡含有一大堆生物鹼吃多會中毒, 植物想讓你吃是因為它想麻煩我們幫它們傳播種子, 所以它們會製造甜美、鮮豔、芳香的果實, 引誘我們去吃掉果實; 但不含未成熟的果實, 因為果實未成熟, 代表種子尚未成熟, 所以未成熟的果實, 又澀、又酸、又沒水分、又有怪味, 是希望我們這時候不要去吃它們。

環境中, 動物與植物的戰爭已持續數萬年, 兩方各有矛與盾: 你有毒, 我有解毒酵素; 你有解毒酵素, 我的毒性會改變, 典型的 “共同演化”。

“食品添加劑” 大概是人逆天而為的結果。 一大堆科技產物, 對動物細胞而言, 是完全的 aliens,有沒有毒性是一回事,光光不能代謝排出細胞外, 那就是大問題。

塑化劑、硬化劑只是冰山一角…。後面還有殺蟲劑、除草劑、芳香劑、固著劑、乳化劑、人造奶油、人造肉、人造XX….

科技進步本身沒錯, 錯的是逆天而為的人。 但科技的進步不見得是那麼需要的! 早在19世紀末就有人天真的說:「科技的進步應該到頂了! 人類不可能再發明新的東西, 只有現有東西的改良…」,狀似愚蠢狂妄,不過細想好像真的是那樣! 至少7、8成民生科技的東西在那時已經有。人類太聰明所以可以發明很多用法,笨一點就不會把毒物或毒藥用在不該用的用途。

學生太聰明, 認為考上研究所老師就不會當, 學生太聰明, 作弊可以省太多時間與精力, 所以考上研究所的可以請同學當槍手代考…。
我在研究所開的 “環境荷爾蒙與內分泌” 已經連續三年開不成, 連三個都湊不到…。

Wednesday, May 25, 2011

M 型化、貧富差距、 M型化社會與明星學校

1930 年,天文學家 喬治‧加墨 (George Gamow) 提出形成宇宙的『 大霹靂 』理論, 它的基本論點是建立在宇宙始於一次難以想像的巨大爆發 ,這次爆發創造了今日圍繞著我們的每件事物。

1. 大霹靂:宇宙起源於一次大霹靂中,在誕生的那一瞬間,從「無」急速膨 脹,逐漸演化成巨大的宇宙。
2. 時空生成:爆炸使得宇宙開始膨脹,就是所謂的「真空暴漲」,因而生成了時空。
3. 粒子時代:時空生成的初期,溫度高到只有基本粒子、反粒子和輻射的存在,這就是粒子時代。
4. 核子過程:爆炸之後三分鐘左右,溫度降到十億度,質子、中子等開始進行核融合反應,形成了氫、氘(重氫)和氦的原子核。
5. 原子過程:十萬年後熱輻射溫度降到 4000 度,物質與熱輻射之間的作用減弱,使得氫原子核與電子停止游離,組成氫原子。
6. 引力過程:電磁力和接續的重力之引力過程促使原子逐漸由均勻狀態凝聚成團,熱輻射則繼續均勻而無方向性地冷卻到今天所看到的 2.7 度宇宙背景輻射。
7. 星系形成:從數十萬年到數億年間是物質聚合成星系的時代,我們的銀河系和太陽系便是在此時形成的。
每立方米一顆氫原子的密度相當於宇宙的平均密度 也就是我們說的「真空」
(以上內容摘自http://aeea.nmns.edu.tw/time/bb_1.htm)


如果太空起始是均勻的簡單分子 (世界大同), 可是是什麼原因讓某些空間的分子聚集成團? 變成行星甚至是發光的恒星? 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並:不是那麼均勻的背景溫度… (環境與機率)。

一直批評所謂的”貧富差距”、 “M型化社會”、 也不贊成”明星學校”。 但這種集中化的趨勢, 似乎是一種自然現象與必然的過程, 我們要承認它而不是以「掩耳盜鈴」的心態來否認、 來掩飾太平。 一旦承認也明白自己的處境,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力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 “More power, more responsibility”。 我們尊敬的是”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在其”社會功能”而不是”社會地位”。

如果集中化是一種自然與必然的趨勢, 政府的功能應不是來”錦上添花”或是「馬太效應」的遵行者, 應該是避免惡意的壟斷與維持機會的均等。

Sunday, May 15, 2011

荒謬

公務員如過街老鼠! 加薪放假、 低利購屋貸款、 子女教育補助、 國民旅遊卡、 偶而加薪、 領退休金、 享優惠存款利率…。但工作沒效率、 辦事推拖拉、 爭功委過、 不知民間疾苦、 墨守成規、 不知變通…。大家罵得半死, “米蟲”等於”公務員”的代名詞
但目前最夯的職業之一是「公務員」: 三成以上大學生,五成以上上班族以考上公務員為職志。
別人是米蟲, 而自己是應該的而且福利永遠不夠…。

公務人員體系本身是個 “實驗版的社會主義社會”: 照顧一群人成為”國家”這個機器的主構一部份, 但不是社會的基石。 所以如果把這個系統放大到一般人民,那大概就是社會主義社會, 誰有責任? 當然是政府! 但現實,上財力不足, 但政府可以強制大企業與大財團實施,好吧! 政府逼大企業與大財團,大企業與大財團就來玩全球化, 一點社會責任也沒有。
臺塑、 統一、 遠東、 國泰、 臺積電、 鴻海 和經濟部下的事業單位臺電、 中油、 臺糖、 中鋼其規模可能不分軒輊, 但資金主義以加發數月獎金預期潤變動與未來不確定來逃避照顧員工的責任。

公務員真的那麼好嗎? 就像”社會主義真的好”這個命題一樣
理想與現實是有差距的...
別人是米蟲, 而自己是應該的而且福利永遠不夠。

工作沒效率 – ”效率”本來就是資本主義的語言

辦事推拖拉 – 因”勞逸不均”而從心理發散而外的態度

爭功委過 – 這是人性各行各業都一樣

不知民間疾苦 – 那是統治階層及其附庸的心態

墨守成規 – 小公務員唯一保護自己的方法

不知變通 – 第一線的低階人員沒那麼大的權限



大家罵A  (A could be anything…) 卻想盡方法成為A

Sunday, May 08, 2011

另一種形式的"船堅砲利打勝仗"迷思

報告越多! 國家越強?
除非有自己的目標與發言管道
所有的東西大多是為人作嫁或錦上添花
科學是很好的方法 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sci 是很好的方法 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摘自【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三期】2011.05.01
(http://k-review.com.tw/2011/05/01/1000/)

...人文社會學科博士班學生的教職出路,早已從科技大學下修到高中。隨著少子化帶來科技大學的萎縮,整個系所的整併與裁撤更是時有所聞。學生踏入這個領域之前有沒有充份瞭解未來職場的前景?博士班除了專業之外,對修業年限、論文的要求、多元能力的訓練等等,有沒有考慮現實環境的限制與學生未來的需求而作適度的調整?對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規劃與對博士班學生生涯發展的輔導,幾乎所有的大學都交了白卷!

另一個弔詭的現象是生物醫學領域博士班學生人數不成比例地增加。九十學年到九十九學年,科技類博士班人數從一萬一千人增加到兩萬三千人,成長百分之一百零三。但生物醫學領域的人數則從一千兩百人增加到三千八百人(包括中研院的四百人) ,成長幅度高達百分之兩百一十六。生醫領域博士生的成長是科技類的兩倍,是毫無道理甚或是近乎荒唐的事。生技產業過去十年其實仍然停留在夢幻般的空中樓台上,而未來的前景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樂觀的預期。在這樣的客觀環境下,博士生的大幅增加完全是學界、政府與社會彼此吹噓哄騙的結果。

學界務虛不實的承諾(世界排名與生技產業) ,讓無能的政府與無知的社會信以為真,漫無章法地撤錢與擴充研究機構的軟硬体。接下來當然就是讓一群群「天真浪漫」的年青學子,步入這個貌似夢幻,而其實沒有太多內涵的博士訓練。老師心中掛念的只有實驗、論文與sci的點數。在很多老師眼裡,學生只是另一雙聽話的手而已。怎麼培養學術品味、知性與能力的提昇永遠無法成為博士教育的核心價值。

台灣博士教育的泡沫化代表的是一整個世代人才的荒廢,我們還容忍讓多少個世代的年青人繼續在這個泡沬中幻滅?

Tuesday, May 03, 2011

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

我們是等待起風的帆船
船上有一群人的夢想
船長規劃航海圖與航程
我們是冒險家 想走黃金航道
沒人行過的海域
                  風從那裡來?
兮望微風從學術山頭縫裡躦過
撐起航行夢想....


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 
清大教授彭明輝部落格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html)


我貼出「台、清、交大羞於告人的『卓越」秘密』」一文後,有幾位記者打電話來採訪,希望挖出更多的「密辛」與獨家。我寧可利用這部落格自己進一步闡述前文未了的部分。

前文主旨在凸顯:學術界配合地方選舉,為擴張校地,漫無目的地接收地方政府的既有公地或徵收的土地,這是違背學術倫理的作為。據說已經有學校出面表示對我的個人意見不予以置評。我建議有心釐清真相的記者不要只是採訪兩造之詞,而是應該去全面性盤查這些土地的使用現況,作為讀者評斷誰是誰非的客觀依據。

至於我的辭職,主因是不滿於學術風氣的敗壞,而自己無力阻擋。學術風氣的敗壞,我以為五年五百億貢獻最大,而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制度則是始作俑者。

一、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流弊
劉兆玄曾把「傑出研究獎」的設立當作他在國科會期間最主要的建樹,但這個制度卻「立意良善,流弊無窮」。傑出研究獎的審查過程不嚴謹,很多評審只有能力(或時間)評估候選人發表論文的篇數,而非其研究成果的實質價值,因而變相鼓勵有心人一稿多投。典型的例子之一:材料系的教授把同一套方法與實驗程序應用在五、六種性質相近的材料上,再把結果寫成題目跟主文乍看不相同的論文,同時投寄給不同的期刊。這樣,一種創意產出五、六篇論文,論文篇數累積速度之快真的叫嚴守學術倫理分際的學者浩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快速累積論文數量的另一個辦法是浮濫收研究生:一個教授收的學生人數愈多,出論文的速度愈快。去算一算台大各系研究生人數和大學生人數比,就大概可以算出哪個系拿傑出研究獎的機率比較高。此外,跟熟絡的國內外學者互相在對方發表的論文上掛名,更是家常便飯。國內曾有一位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因為所掛名的論文被指稱造假,而出面辯稱:那是學生未經他同意而掛名的。我不熟悉醫學學術圈的規矩。在我的行業裡,任何人發表論文時若掛我的名,我一定會收到期刊編輯室的通知,沒有不知情的可能。

還有,新興領域(譬如奈微米科技)發表論文較容易。這是因為新興領域的學術期刊量多,發表機會大;而且學術貢獻的評估準則尚未確立,最容易在亂局中僥倖得逞而通過各種期刊審查。此外,新興領域權威未立,學閥較少,因此新人出頭的機會也比較多。我曾經審過好幾個研究計畫和附送的論文,表面上期刊衝擊係數(imapct factor)高,其實論文品質其差無比。但是,對學術沒有自己方向也沒有熱忱的人,最容易隨時著時潮遷移,專門發表報屁股文章。只要篇數夠多,就有機會拿傑出研究獎。我的博士生曾經不屑地說:簡直像販賣身體的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學者當到讓人看不起,我自己也無法坦然地做為其中一員。

最厲害的教授則建立起福特汽車式論文生產線:碩士生指導大學生做實驗,把結果一部份當作大學生推薦甄試的材料(甚至協助他們在國內發表論文),又同時把這些成果當作自己的碩士論文成果。碩士生上面有博士生,碩士生的論文題目跟博士生的題目嚴重重疊,然後博士生把這些研究成果拿去發表論文,所以博士研究輕鬆又論文產量大,容易畢業。這種生產制度下,大學生幫碩士生,碩士生幫博士生,大家都輕鬆,研究室學長學弟又感情良好,老師也不用叮著學生,甚至根本就只負責對外找錢給大家花(包括老師),整個家族和樂融融。錢多了之後,論文可以找校外的外籍人士改,指導教授甚至不需要改學生論文。

不願意這樣做的學者,嚴格盯緊學生的進度,從構思題目、查索論文到研究規劃、論文撰寫一一嚴格訓練,結果是討學生嫌。當身邊的同事愈來愈多人在討好學生或放水時,要當負責任的指導教授不僅愈來愈困難,還很容易被學生誤會成「毒舌」、「找麻煩」。我一個博士生跟家人告狀說「我好像是得罪他,不然為什麼一篇論文叫我改三次。」

現任國科會主委李羅權似乎深知傑出研究獎的流弊,上任後一度擬取消傑出研究獎。我在系館公告欄上看到校長代表「本校同仁」反對取消傑出研究獎。我真的很想知道:清大到底有多少被學生和同仁私下認為敬業且學養值得肯定的教授會願意支持傑出研究獎?你可以說「反對傑出研究獎的人都是那些沒得過傑出研究獎的人」來暗指這些人酸葡萄,妳也可以猜猜看這些人中有多少人沒得獎是因為不屑。


二、傑出教學獎到底是什麼「碗糕」
清華有傑出教學獎的設立,由來已久。我的個人意見是:問卷設計粗糙,只能反映學生滿意度,無法反應教學品質。有興趣客觀研究這問題的人可以去拿清大的官方問卷來研究,試著想想我說的有沒有道理。我曾在上課時嚴厲糾正一個跟隔桌同學打鬧的學生,他憤而在我的問卷上全鉤「極不同意」,讓我的這門冷門的選修課平均分數掉了0.3分。我的課冷門,但卻常常旁聽的人數超過或接近選修人數,因為我打分數比別的課嚴(但遠比劍橋鬆到讓我汗顏,甚至遠比十年前鬆非常多)。

要讓學生滿意度高,當然還是需要認真教,但更重要的是:教材不能太難(最好上課時馬上可以吸收,回家不用想),要遷就學生的程度(一位拿傑出教學獎的同仁承認:他花了將近一個月幫學生溫習上學期另一門課教的內容),要親切而不要嚴厲。我每年都在向下調整教材難度,以致於我實在不願意再承認我在教的是全國最優秀的大學生。

以前我給學生寫的留學推薦信都有這麼一句:「This i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school in Taiwan。」但是,我已經好幾年拒絕給學生寫國外留學推薦信,因為我已經不願意再寫上我過用的這一句話。以前,我甚至經常寫:「He is as competent as most of my classmates in Cambridge University」我的教學目標很簡單:我希望在我班上前10名的學生我都敢寫上這一句評語。現在,我不敢懷這期待,也就使教學的目標和熱情都模糊掉了。

以前,我在機械系上課,教材可以讓別系的教授來詢問是否能讓他用,而且連續三年每年吸引十幾位電機系學生放棄系上的課來修我的課。一位畢業的校友聽到我要退休,說了一句:「系上以後沒有控制理論了」。其實,早就難以為繼了!從大一被慣壞的學生,已經很少有人有能力聽懂我一整個學期的課。我常問自己:我要不要跟整個風氣妥協?不妥協的話學生愈來愈少,要妥協的話總覺得對不起真正優秀的學生(不教有難度的教材,他們不會知道這一門學問的精髓與精彩處)。

學生要進來確實是不容易,但出去的時候程度愈來愈差。我一直痛苦地問自己:我到底可不可以繼續參與這向下沈淪的過程?


三、五年五百億和正教授的分級制度(講座教授、特聘教授,etc)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術文化之淪喪是這些年逐漸累積出來的,但是五年五百億和正教授的分級制度卻使學術文化惡化得極其迅速。

只有傑出研究獎而沒有五年五百億和正教授分級制時,正教授大致上彼此知道誰在認真做研究,誰在認真教學,以及誰在不擇手段。而不擇手段的人也只敢走夜路,在各級會議上禁聲不語。那時候,誰有道理誰的主張就得逞。我曾在校務會議上數度力抗校長提議,而在投票時得到壓倒性的勝利。那時候清大有一笑談:「彭明輝每四年只得罪一個人:校長」。現在,大家忙著寫論文、搶錢,沒幾個人有閒去把是非理清楚。

尤有甚者,以不當手段被封為講座教授、特聘教授的人,開始公開表示五年五百億是他們爭取到的,有權利分到比較多的資源(尤其是要求收比較多的學生)。講話開始蠻橫起來,各級會議愈來愈說不清楚是非,許多會議根本就是利益(資源)爭奪戰,我常覺得是身陷於暴民之中:只有投票,而罕有屬於是非的討論。

我跟郭台銘開過一次會議,那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他所敬仰的一位日本企業界大老告訴他:教授是金頭腦,企業沒有跟教授合作不會成功。但是,五年五百億卻用SCI 和 SSCI 綁架了所有優秀的學者,不許他們研究真正台灣需要的技術。

我在「學術自由的本意與淪喪」「4-2、本土學術的空洞化與學術自由的淪喪」節裡闡述五年五百億如何與台灣的社會與產業發展脫節,以及該政策將如何導致本土學術的空洞化。也在「4-3、學術買辦與學術殖民的興起」敘述各種學術的詐術,不再於此重複。知識通訊評論也有許多的評論,我就不再贅言。http://k-review.com.tw/category/opinion/

沒有五年五百億和正教授分級制時,願意研究國內議題的人會去研究國內議題,喜歡跟海外對話的人去爭國際知名度,愛好虛名與不擇手段的人各依其性。這樣的學術圈效率未達極大化,也難免有小人,但有心人至少可以認真做自己願意獻身的研究。這樣的制度下其實弊端很少:要申請到國科會計畫和甲種獎助還是需要有一定的學術成果發表,而臺、成、清、交的學者個個心高氣傲,敢公然混日子的是極端少數。

有了五年五百億和正教授分級制,所有的人都被迫要走同樣的路,甚至跟不守學術倫理的人爭排名與業績,以免被他們羞辱。結果,真正有執有守的人受不了這股惡風而先退休。那些原本在混的人呢?反正要發表SCI的論文根本不難,只要厚著臉皮,總有辦法寫出報屁股文章。大不了跟著時潮去炒作就可以了。

要亡台灣,先瓦解她的產業競爭力;要瓦解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只要切斷她的學術跟台灣社會的關聯即可。未來的歷史學家或許會這麼寫:台灣的淪亡,從五年五百億開始。對於五年五百億我最想說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笨到編列國家經費,來阻止大學教授研究跟該社會有關的問題。

令人難受的是:這樣荒唐的政策竟然獲得藍綠政府共同的支持。爭什麼統獨?藍綠不是一致地要瓦解台灣學術與產業,以便中南海有一天可以「解放水深火熱中的台灣同胞」嗎?

Thursday, April 28, 2011

a life show on cells from eel eye balls

the cells are derived from eel eye balls, the time sacle is 30 min per shot and the first shot is taken after 3 hours from the cell seeding. The cells are the seconady generation... 

Tuesday, April 26, 2011

研究成果

台灣曾是鰻魚養殖王國,1990年產量高達5萬6千公噸,價值約新台幣124億。但鰻苗完全依靠天然捕撈,鰻苗供應的不穩定及價格波動, 成爲養鰻魚事業發展的限制。雖日本已成功鰻魚完全養殖,但具商業價值鰻魚人工繁殖方法仍未確立。利用腦下垂體研磨萃取液注射種鰻刺激性腺發育已經是通用的方法,但其效果並非所有的處理魚都能達到最後成熟與排卵,種鰻銀化 (生殖啟動) 的程度影響卵巢對外源性激素的效果。另外,在魚類生活史中,90 % 以上的死亡發生在初期生活史,因此初期生活史的成長與存活,成為影響魚類資源與發展養殖事業的重要因子。在哺乳動物中,血管新生不只影響卵巢濾泡發育,也影響胚胎發育與出生後的幼期至成年期的成長。

研究主要以俱有特殊的生物特性與經濟價值的日本鰻魚(Anguilla japonica)為模式生物,研究: 1).魚類血管新生之調控與影響因子; 2). 卵巢早期發育之控制; 3). 能量累積對動物生殖啟動之影響。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 選殖與調查鰻魚血管內皮細胞成長因子(VEGF)、血管成長因子(angiopoietin1) 與VEGF之受體 (Flk),確認其生理功能與血管新生之功能。研究類固醇激素、成長因子、缺氧等條件對氣腺細胞VEGF與 angiopoietin1表現之影響。

(2)確認鰻魚血管新生過程中,氣腺裡VEGF-Flk、Angiopoietin1等血管新生相關基因,對血管新生與器官發育過程中可能扮演的不同調控角色。Angiopoietin1出現於血管新生末期,負責微血管網路的成熟。

(3) 發現鰻魚人工催熟過程中,其卵巢VEGF-Flk之表現下降,但血管增生並未完成受抑制,因podocalyxin (微血管表面標誌)基因的表現仍增加。顯示人工催熟所造成的卵巢VEGF-Flk之表現不正常,可能是鰻魚人工催熟的障礙。

(4) 選殖鰻魚PTEN基因,發現具長、短兩種亞型,長型分佈於細胞質和短期訊息傳遞有關;短型分佈於細胞質與細胞核和組織生理活性狀態較有關關連。

(5) 添加睪固酮改善鰻魚卵巢初期人工催熟發育,是經由改變血管新生基因表現量 (VEGF, angiopoietin1, PTEN, Flk, podocalyxin)。

(7) 研究鰻魚血管新生,過程中發現PPARs (過氧化體增殖劑活化受體) 除和血管新生有關外,也和鰻魚體脂肪累積有關。

Friday, April 15, 2011

「吾愛凱撒,更愛羅馬」

這幾天DDP 為其總統候選人的初選搞得雞犬不寧

對阿 每個DPP的政治人物把:「我愛台灣 當成通關密語 沒刺青在背上而已 在這個議題上他們搞的是 chicken game: 兩部汽車對準懸崖飛速開去兩車駕駛先跳車者算輸就是懦夫後跳車者是贏家依我看在這個 chicken game 他們都跳車了 如果選贏是唯一的目標 其實它們都知道兩人合在一起勝算最大 如果他們那麼愛台灣 應該喬一喬 而不是玩唯一支持的伎倆 表面上大家不會相殺見骨 事實上已荊渭分明

另一個是為全民調炒得不可開交 很簡單的理論 一個運動過程中 一個同質性的團體 隨著時間過去 一定分成兩派 激進派與溫和派 通常的結果是偏激派一定取得運動的主導權 (chicken game again) 其實DDP黨員大部分是教徒 如果用黨員初選 結果會如何 應該不用猜吧 使用全民調黨的代表性不足 但那更接近real world
那KMT呢? KMT早期基本是個黑社會, 黨政軍特一把抓,高壓恐怖, 中期老李引進地方勢力打破集團壟斷, 劉替KMT 搞那麼多錢 ,像是黑社會用來養兄弟的 , DDP趁勢崛起, 可惜DDP的轉型正義沒做, 但KMT元氣大傷, 現在的KMT倒像加盟事業 ,像是利益團體 ,沒市場就沒加盟 (濁水溪以南), 所以KMT的沒有教徒, 否則是有精神分裂的可能 ...,所以KMT激進派與溫和派激 只有騎牆派 拿著票向黨中央嘞索 不過大家都有黑底   KMT可以殺雞儆猴 形成恐怖平衡
DDP基本教義派一直擔心 KMT 會操作初選 KMT favor的人出線 (比如說老許) , 照我看 KMT不一定 favor老許,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 DDP基本教義派不favor老許這十足是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 其異必誅」。 如果KMT可以這麼容易的操作那麼 2012 DDP也不用選了
有權力就有腐化 而權力最大的濫用就是用來維護權力

刺殺凱撒的布魯塔斯曾留下一句名言:「吾愛凱撒,但更愛羅馬」。我看到的是:吾愛台灣 更愛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