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13

《野放成鰻》鎮門宮鰻魚祭

《野放成鰻》鎮門宮鰻魚祭 祈明年豐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28/today-south15.htm)
預計農曆18日大潮過後 捕鰻苗近尾聲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今年鹿耳門溪口的鰻魚苗捕獲量和價格均不如往年,鹿耳門鎮門宮昨天在鹿耳門溪畔舉辦「鰻魚祭」野放成鰻,並號召漁民進行淨灘,以維護沿海環境;漁民也準備豐富的供品祭拜,祈求國姓爺、媽祖、河海神等眾神明保佑鰻魚苗生生不息,明年大豐收。

捕獲量和價格 不如往年
今年鰻魚苗撈捕季節已進入尾聲,捕獲量及價格均不如去年,只能說差強人意。漁民呂秋萍說,今年價格最高飆到一百七十五元,略低於往年,昨天價格則來到一百廿六元,而捕獲量只剩個位數;預計農曆十八日大潮過後,若還捕不到鰻魚苗,這一季鰻季就到此為止。

每年農曆十月一直到農曆過年期間,是台南沿海鰻魚苗的捕撈季節,但這幾年漁民發現鰻魚苗越來越少,價格屢創新高。

位於鹿耳門溪口的鎮門宮,為了讓感謝老天爺賜予漁民鰻魚苗及烏魚等魚產,昨天在溪口舉辦「鰻魚祭」,準備豐富的供品祭拜眾神明;並邀請鹿耳社區理事長蕭樺聰、南市第三警分局長謝鴻傳、檢察官曲鴻煜等人一起野放廿尾成鰻,期待鰻魚苗得以生生不息,來年大豐收。

號召漁民淨灘 維護環境
另外,鎮門宮管理人林忠民也號召漁民及各界一起在溪口海岸淨灘,包括顯宮里、鹿耳社區、台江國家公園、海巡署五二大隊、環保義工第五中隊等單位動員一起參與淨灘,讓原本髒亂的海灘恢復往日乾淨、美麗的面貌。

Friday, January 25, 2013

生醫研發 vs. 生醫產業

1.  我覺得最好連實驗室 設備儀器 耗材藥品 一起給
2.  生醫研發人材很重要 但藥品耗材燒的錢更多 我不相信有那家私人企業燒得起
3.  生醫產業人材很重要 但不是實驗室的產品 業界可能要的是行銷或業務人才
4.  至少 好歹有人因此而受惠


 
100位博士 7月領薪57K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月25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生醫產業人才培訓計劃開步走!由政務委員張善政主導,行政院規劃預計斥資3億元,輔導300位博士進入產業服務,預計今年7月就有100位博士可領到月薪57k,1.5個月的年終獎金,該方案將於1月31日公布
行政院科技會報執行秘書江惠華表示,會以生醫產業為灘頭堡,主要是此產業落差最嚴重,由於生技產業界流行「只愛碩士,不愛博士」,為此,目前已規劃由政府出資1年1億,共試辦3年,透過招考機制,每年遴選出100位博士生進入產業界服務。
擬定該「有感計劃」的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錢宗良表示,就教育部統計,國內在學博士生每年約3,400-3,640位博士生,其中生命科學和醫學相關領域畢業生約450-497人,但能進入產業界服務卻相當稀少,因此,目前已集合6大法人單位成立「超級人才培育聯盟」,預計以3年3億元預算,培養300位生技人才,直接進入產業界任職。
錢宗良表示,該方案是由政府投資每位博士約100萬元,其中的2成獎勵輔導的法人單位,包括工研院、國衛院、生技中心、醫藥品查驗中心、國研院及資策等6大法人單位,負責將遴選出來的博士生,加以訓練6-9個月,並推薦給產業界共同訓練,而在受訓和進入產業界合計一年的薪資,都由政府支付,產業界可以不花一毛錢,就可以找到適用的人才。
江惠華表示,該方案將於1月31日公佈,5月招考,7月1日上路。預計博士生將投入的產業包括藥品、醫材和醫療管理,可報考的博士是跨領域,包括生醫相關科系、機電、法律都可,只要國籍是中華民國即可報名,因此,醫學海外的博士生也可加入此行列。
錢宗良表示,日本也有輔導博士生就業的機制,也是透過這種產、官、學的合作模式,在一年學成後,有67%的博士生是順利進入產業界和產研單位服務,因此,此次針對生醫產業的人才的培訓計劃,若順利成功,未來也會考慮延伸至其它產業。

Thursday, January 17, 2013

微微型浮游生物與鰻苗?

日本研究指出自然水域鰻苗以死亡動物性浮游生物為初級餌
 國際漁業資訊 242期 (http://www.ofdc.org.tw/INDEX.htm)


「日本鰻在世界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海域產卵孵化後,以死亡之動植物浮游生物為餌料的可能性相當高」,這是日本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及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所屬之養殖研究所(位於日本愛知縣)所組之研究團隊,2012年11月7日發表在英皇室出刊之Biology-letter上之創見。此一研究結果幾乎解明幼生日本鰻的餌料謎團,提供改善人工餌料之契機,為日本鰻從孕卵到完全養殖,以及企業化大量生產的可行性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該團隊之主持人塚本教授表示:「今後有必要重新開發發揮餌料有效機能之飼育裝置。如果能生產鰻苗,就可以保護天然鰻苗。」
  海洋機構所長大河內直彥2009年調查生物於金字塔型食物鏈中,究竟處在那一位置,而開發了「營養段階推定法」,從生物體內取兩種氨基酸並調查氫同位素的比例,即可推定其餌料。他在養殖研究所,以養殖鰻苗及天然鰻苗幼生用此一方法調查判定其以死亡動植物浮游生物為餌料之可能性很高。而這些死亡浮游生物以「海洋雪(Marine snow)」形式沉降至海底途中,因海洋水溫與海水密度的關係,於水溫25℃,水深100-150公尺蓄積一定時間,而容易成為日本鰻幼生之餌料也已究明。
  日本鰻養殖因天然鰻線漁獲持續性的不佳,因此日本水產綜合研究中心10年來,從養殖到成魚使其成功孕卵、採卵及孵化,達到世界上首次成功的鰻魚完全養殖,雖然如此,現在的初期餌料是以鯊魚卵與南極蝦之萃取物混合而成,但其成長率仍然很低。
  另外,飼育水槽的水如果沒有不斷之循環,幼生鰻線即浮起而死亡,而循環水又把投入之初期餌料擴散,助長了細菌之繁殖,所以養殖用水必須不斷更新交換。
(許金漢,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8 November 2012)


微微型浮游生物 (picoplankton),一般定義為體型大小範圍為0.22微米 (mm) 大小的浮游生物,由樣品的染色分辨,至少有四類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原綠球藻 (Prochlorococcus),聚球藻 (Synechococcus)picoeukaryotes 和異養細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Marie et al., 1997)而異養細菌 (heterotrophic bacteria) 和微微型浮游植物((cyanobacteria and picoeukaryotes) 是主要組成。在海洋中,異養細菌在元素循環和營養動力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Azam et al., 1983)。在大洋中,估計每日異養細菌消耗約50%的初級生產力(Ducklow and Carlson, 1992 和但異養細菌本身每日也貢獻約1020%的初級生產力 2000, Ducklow)。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快速增長率,浮游動物攝食微微型浮游生物,兩者對基礎生產力的數量有密切的關連。在海洋中,因其在海洋初級生產力和生地化碳和養分循環的重要性,微微型浮游生物扮演營養物質的再生和循環的重要角色。過去的二十年,在各類水圈生態系統中,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變化與其控制機制已被廣泛的研究 (Liu et al., 2007)。微微型浮游生物也是貧營養海域中浮游生物量的主要貢獻者((Li et al. 1983, Karlson  and Nilsson 1991, Burkill et al. 1993, Odate 1996).)。特別是,藍藻 (cyanobacteria) 中的聚球藍細菌 (Synechococcus) 和原綠球藻 (Prochlorococcus) 是海洋中微微型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員(Waterbury et al. 1979, Chisholm et al. 1988)。
學者指出微微型浮游生物在沿海水域生態的重要性。在年基礎生產力上,在亞北極沿海水域(Lee et al., 2001)的細菌光合生產力是相等或過量在日本瀨戶內海的(Naganuma and Miura, 1997)。在微型浮游植物中,藍藻 (cyanobacteria) 在貧營養水域是主要的一群 Miyazono et al., 1992Murrell and Lores 2004; Calvo-Díaz and Morán, 2006)。先前的年週研究指出在西太平洋沿岸海域,藍藻的發生有顯著的季節性,這可能是溫暖的海水的流入所造成的 (Katano et al., 2005)。然而,在台灣東部海岸黑潮中,其全年的藍藻的年週期變化的情形卻少有研究。
微微型浮游生物似乎有浮游生物 (浮游動物) 的初期餌料的功能,例如: 成體牡蠣不能有效地捕捉顆粒小於3 mm,其中包括微微型浮游生物(Langdon and Newell, 1990),因此這微微型浮游生物並沒有直接的貢獻牡蠣的增長。然而,牡蠣可利用的能量是異養原生生物捕食微微型浮游生物生所產生的((Le Gall et al., 1997)。此外,微微型浮游生物已被證明可支持其他雙殼類幼蟲浮游階段的存活(Douillet,1993; Douillet and Langdon, 1993)。因此,評估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可能可了解微微型浮游生物在牡蠣養殖食物網中的營養作用 (Kamiyama et al., 2009)。細菌浮游生物大約有九成以上生產量會經由鞭毛蟲攝食向上傳遞,鞭毛蟲每日所攝食之能量64%來自異營細菌,34%來自藍綠細菌,故海洋微生物食物網能將能量向上傳遞情況 (林與蔣, 2012)
鰻魚養殖是台灣重要的水產養殖物種之一,但鰻苗完全依靠天然捕撈,鰻苗供應的不穩定及導致的價格波動, 成爲養鰻魚事業發展的限制因素。在2003年,日本水產總合研究中心養殖研究所首度將鰻魚從卵培養到鰻線 (Tanaka et al., 2001),該研究中心並在2010年成功實現了鰻魚的完全人工養殖。不過,從鰻魚卵中培育出鰻魚苗十分困難,以目前的技術每年只能培育出600條左右 (Masuda et al., 2012)。鰻魚具特殊生活史,在淡水中,雌鰻的卵巢並不會發育完全,只有在迴游至深海的過程中才會成熟。從發育 (development) 的觀點來看,鰻魚由柳葉鰻苗 (leptocephalus)、鰻線(glass eel)、幼鰻(elver)、小鰻(juvenile eel)、黃鰻 (yellow eel),黃鰻再長成銀鰻 (silver eel),銀鰻才能下海生殖,這過程不啻是廣義的變態(metamorphosis)。魚類生活史中,90%以上的死亡發生在初期生活史,因此初期生活史的成長與存活,成為影響魚類資源最重要的因子之一。鰻魚人工繁殖之問題點在: () 影響鰻魚性成熟之內在 (例如:內分泌, 體成份變化) 與環境 (例如: 鹽度、溫度、光照、壓力等等) 因子對性腺成熟的交互、加成作用機制不明;(二)仔鰻之孵化,成長條件及初期餌料並不清楚,僅可使幼苗存活數週 (reviewed in Kurokawa et al., 2004)() 種鰻優劣與否和催熟成果,已證明有密切關連,現已經確認銀鰻對外源性激素的反應比黃鰻好,但種鰻選擇與培育並無可靠之分子標誌。故鰻魚人工繁殖應從種魚培育、促進性腺發育與幼苗發育等方面著手。要達到商業化還留有很多的障礙,對鰻苗初期所攝食的浮游餌料並不清楚是主要障礙之一 (Tanaka et al., 2001 reviewed in Kurokawa et al., 2004)
除了水產養殖的需要外,鰻魚已經被列入「瀕危動物」。世界上幾種主要的鰻魚種類(包括日本鰻、歐洲鰻及美洲鰻),其鰻苗 (glass eel) 捕獲量嚴重下滑;歐洲鰻下滑的趨勢從1970年代開始,現在資源量已經下降到1980年代資源量的10 (Dekker, 2004 Crook, 2010),日本鰻及美洲鰻的資源水平更是下降90-99% (Castonguay et al., 1994a. 1994b; Stone, 2003)。從與北大西洋海洋環境及漁業相關的政府間機構「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的調查可以看出,從1980年到2005年之前,在歐洲12個國家19條河流捕獲的鰻苗數量平均減少了9599%。英國環境部宣稱,在此期間英國國內鰻苗的捕獲量已經降低到以前的40分之1。日本全國的鰻苗漁獲量,在60年代平均約130噸,但是到80年代降低至約29噸,2000年代更剩下約16 (徐,2007),據新聞報導: 在日本2008年的魚苗捕獲量,連4050年前的1/10都不到。
鰻魚之生活史,目前已經知道部份,但未完全清楚,鰻魚生物學上的迷團之一。日本學者早在 1930 年代就開始研究日本鰻產卵場 (Matsui, 1957) 1991年,有足夠的證據推測日本鰻是在馬里亞那群島 (Mariana Islands) 西側產卵 (Tsukamoto, 1992)。但直到最近才證實其產卵場的位置,按海流速度和孵化時間推算,認為位於北緯一四度、東經一四二度在馬里亞那群島的西方海域附近的西馬里亞納海嶺 (West Mariana ridge) 海底的「駿河海山 (Suruga seamount) (Tsukamoto, 2006)。日本鰻苗隨著北赤道洋流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往西太平洋漂流,接著在菲律賓東岸隨黑潮 (the Kuroshio current)往北漂流至東北亞與中國沿海, 這一段時間約5-6個月 (Cheng and Tzeng, 1996),在這段時間,鰻苗之型態由柳葉狀變成長細型, 但仍爲透明故又稱玻璃鰻。黑潮海水因為較少懸浮有機體及藻類,導致入射光線之高穿透性而得名,黑潮中養份並不豐富,是貧營養區域,但鰻魚苗如何存活與生長?
海洋的浮游植物藉由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碳。浮游生物是海洋環境中的基礎生產者,其生長受到光照、溫度、捕食和營養鹽的影響。在過去的研究方法上,傳統的浮游生物生態研究依賴形態學鑑定,是一個高度專業而不容易的任務,因為浮游生物尺寸的微小與缺乏容易分辨的分類特徵 (Yan and Yu, 2011)。浮游植物顯然是必需的碳和其他元素的全球循環,但它們不是唯一的在海中的微生物,在海洋環境中,大多數的固碳作用是由微生物浮游植物所進行的,只有1-5%固碳作用是由底棲生物,如巨藻,藍藻和海草所貢獻的(Gadd and Raven2010)。在大洋中,異養細菌本身每日也貢獻約1020%的初級生產力(2000, Ducklow),微微型浮游生物可被浮游動物所攝食,兩者和生產力的大小有密切的關連,微型浮游生物扮演營養物質的再生和循環的重要角色,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貧營養海域中浮游生物量的主要貢獻者((Li et al. 1983, Karlson  and Nilsson 1991, Burkill et al. 1993, Odate 1996).)。特別是,藍藻 (cyanobacteria) 中的聚球藍細菌 (Synechococcus) 和原綠球藻 (Prochlorococcus) 屬是海洋中微微型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員(Waterbury et al. 1979, Chisholm et al. 1988)。
一般常用化學分析和分子生物技術來研究浮游生物的生理狀態,但化學分析如果培養時間長則容易受到瓶子效應的干擾,而分子技術只在應用於實驗室中能培養的物種,卻這些物種在野外可能不是優勢種或只是眾多物種之一,而達不到預期的成果。近年來因為定序技術的進步,因此可直接對環境中所有生物做定序,以取得大量未組合的序列資料,再經由與不同資料庫間的互相比對來注解所得基因的功能性、研究不同功能基因的表現量、尋找新物種或未知基因,藉由分析基因功能可顯示取樣環境的獨特性,所以可呈現更多方式來解釋與判斷各項環境因子。儘管對碳循環重要的真核浮游植物,但只有六個物種(主要是矽藻與鞭藻)被全基因組測序出來與比對分析 ,以18S rRNA的基因序列分析為基礎,發現這些物種比預期的有更大的差異。所觀察到的差異與物種的生理和生態棲位的適應有密切關連(Bowler et al., 2010Cuvelier et al., 2010)。環境中的微生物 超過99%的不能在實驗室中培養,這限制了我們對微生物的生理學,遺傳學和族群生態學的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宏觀基因組學(metagenomics),直接分析環境中微生物的基因組。基因組定序和生物資訊提供對無法培養微生物的初步了解 (Schloss and Handelsman, 2005)
宏觀基因組學,或無法培養的整體微生物的的基因組分析 “the culture independent genomic analysis of assemblages of microorganisms””Handelsman2004; Riesenfeld et al.,2004),使我們可以研究多數微生物的  遺傳多樣性,種群結構和生態功能。我們對大多數微生物的了解是在實驗室中從生物化學與分子研究而得的,並不是實際的從不同環境中去研究它們對環境的變化的適應,直接研究不同環境的基因組可解答前述的問題。經過基因組定序,宏觀基因組學能識別生物體在的環境中的潛在功能,可以幫助了解生物在環境中所扮演的功能性角色。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小生境(包括海洋,湖泊,土壤,熱泉,口腔和胃腸道)已利用宏基因組為研究的基礎 (Yan and Yu, 2011)。現在, 宏觀基因組指所有直接從環境樣品收集遺傳物質,以基因組的方式 研究,從單個基因的研究到一群有機體的集體基因,宏觀基因組學超越單生物的基因組 (Sharma et al. 2005)。更重要的是,宏觀基因組學超越傳統的微生物學與基因組學研究的局限性。
浮游植物顯然是必需的碳和其他元素的全球循環,但它們不是唯一的在海中的微生物,還有有多少其他微生物在海洋中,他們是如何生存?多年來,沒方法去何解答這個問題。科學家深入研究微生物時,需要在實驗室培養微生物,但只能培養非常小部分的微生物,科學家只看到在顯微鏡下一滴海水中的微生物。宏觀基因組學(metagenome)”的方法可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基因定序輸出通量(throughtput)增加非常大,不但使得與生態相關之微生物(但對基因體毫無所知)定序變為可行,而且對原位樣品或強化培養的整個微生物族群之基因體解讀變為可能。宏基因組學方法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宏基因組研究,最早在2004年對馬尾藻海 (the Sargasso Sea) 的研究 (Venter et al., 2004),以散彈槍 (shotgun) 法定序馬尾藻海海域的微生物:從馬尾藻中的四測站獲得約160萬可讀的序列,匯集後產生約產生64,000基因序列,長度範圍從8262.1 M 個鹼基。從基因序列進行物種鑑定,發現包括伯克霍爾德 (Burkholderia),希瓦氏菌 (Shewanella)SAR86和原綠球藻株 (Prochlorococcus) Venter et al.,2004),雖然伯克霍爾德和希瓦氏菌可能是相關的船載污染(DeLong and Karl, 2005)。Veter等人的研究打開了海洋基因組學的大門。
細菌浮游生物大約有九成以上生產量會經由鞭毛蟲攝食向上傳遞,鞭毛蟲每日所攝食之能量64%來自異營細菌,34%來自藍綠細菌,故海洋微生物食物網能將能量向上傳遞情況 (林與蔣, 2012),支持利用宏觀基因組作為海洋生產力研究的方法,因為宏觀基因組學超越傳統的微生物學與基因組學研究的局限性。黑潮海水因為較少懸浮有機體及藻類,導致入射光線之高穿透性而得名,黑潮中養份並不豐富,但鰻魚苗如何存活與生長?我們合理的懷疑是黑潮中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可能是鰻魚苗的初期餌料!

參考文獻:
林芸琪、蔣國平(2012) 浮游植物及微生物循環圈群聚結構與環境變遷之關係海洋科學年會暨國科會海洋學門成果發表會 p71
徐崇仁 (2007) 鰻魚遽減的警告將影響日本的大量消費 (譯自日本共同通訊社-地球環境2007)。台灣鰻訊 2007
Azam F, Fenchel T, Field JG, Gray JS, Meyer-Reil LA, Thingstad F (1983) The ecological role of water-column microbes in the sea. Mar Ecol Prog Ser 10: 257–263.
Bowler C, Vardi A, Allen AE (2010) Oceanographic and biogeochemical insights from diatom genomes. Ann Rev Mar Sci 2:429–461.
Burkill PH, Leakey RJG, Owens NJP, Mantoura RFC (1993) Synechococcus and its importance to the microbial food web of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Deep-Sea Res Part II 40:773–782.
Calvo-Díaz A, Morán XAG (2006) Seasonal dynamics of picoplankton in shelf waters of the southern Bay of Biscay. Aquat Microb Ecol 42: 159–174.
Castonguay, M., P. V. Hodson, C. Moriarty, K. F. Drinkwater and B. M. Jessop (1994a). Is there a role of ocean environment in American and European eel decline ? Fish. Oceanogr., 3(3): 197-203.
Castonguay, M., P. V. Hodson, C. M. Couillard, M. J. Eckersley, J. D. Dutil and G. Verreault (1994b). Why is recruitment of the American eel declining in the St. Lawrence River and Gulf ? Can. J. Fish. Aquat. Sci., 51:479-488.
Cheng, P.W. and Tzeng, W.N. (1996) Timing of metamorphosis and estuarine arrival across the dispersal range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Mar Ecol Prog Ser 131:87-96
Chisholm SW, Olson RJ, Zettler ER, Goericke R, Waterbury JB, Welschmeyer NA (1988) A novel free-living prochlorophyte abundant in the oceanic euphotic zone. Nature 334: 340–343.
Chung, C.-C., J. Chang, G.-C. Gong, S.-C. Hsu, K.-P. Chiang and C.-W. Liao (2011) Effects of Asian dust storm on Synechococcus populations in the subtropicalKuroshio Current, Marine Biotechnology, 13, 751-763.
Crook, V. (2010) Trade in Anguilla species, with a focus on recent trade in European Eel A. anguilla. TRAFFIC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European. 2010. iv, 52p. : ill., fig., maps. ISBN 978 2 930490 12 0.
Cuvelier Targeted metagenomics and ecology of globally important uncultured eukaryotic phytoplankton (PNAS | August 17, 2010 | vol. 107 | no. 33 | 14679–14684
Gadd, G. M. & Raven, J. A. (2010) Geomicrobiology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Geomicrobiology Journal, 27, 491-519.
Dekker,W., 2004. Slipping Through our Hands.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European Eel.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Amsterdam.
DeLong, E. F. & Karl, D. M. (2005) Genomic perspectives in microbial oceanography. Nature, 437, 336-342.
Douillet P (1993) Bacterivory in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larvae. Mar Ecol Prog Ser 98: 123–134.
Douillet P, Langdon CJ (1993) Effects of marine bacteria on the culture of axen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 larvae. Biol Bull (Woods Hole) 184: 36–51.
Ducklow HW (2000) Bacterial production and biomass in the oceans. In: Microbial Ecology of the Oceans (ed Kirchman DL). Wiley-Liss, Inc, New York, pp. 85–120.
Ducklow HW, Carlson CA (1992) Oceanic bacterial production. In: Advances in Microbial Ecology Vol. 12 (ed Marshall KC). Plenum Press, New York, pp. 113–181.
Handelsman, J. (2004) Metagenomics: Application of genomics to 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68(4): 669-685.
Hung, C.-C. and G.-C. Gong (2011) Biogeochemical responses in the southern EastChina Sea after Typhoon, Oceanography. 24(4), 42-51.
Karlson B, Nilsson P (1991)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picoplanktonic cyanobacteria of Synechococcus type in the eastern Skagerrak. Ophelia 34: 171–179.
Kamiyama T, Yamauchi H, Iwai T, Hanawa S, Matsuyama Y, Arima S, Kotani Y (2005)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wo representative oyster farming areas: Hiroshima Bay, western Japan and Oginohama Bay (a branch of Ishinomaki Bay), northern Japan. Fish Sci 71: 1295–1303.
Katano T, Kaneda A, Takeoka H, Nakano S (2005)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of picophytoplankton in rela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Kyucho’ and bottom intrusion in Uchiumi Bay, Japan. Mar Ecol Prog Ser 298: 59–67.
Langdon CJ, Newell RIE (1990) Comparative utilization of detritus and bacteria as food sources by two bivalve suspensionfeeders, the oyster Crassostrea virginica and the mussel, Geukensia demissa. Mar Ecol Prog Ser 58: 299–310.
Le Gall S, Hassen MB, Le Gall P (1997) Ingestion of a bacterivorous ciliate by the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protozoa as a trophic link between picoplankton and benthic suspension-feeders. Mar Ecol Prog Ser 152: 301–306.
Lee CW, Kudo I, Yanada M, Maita Y (2001) Bacterial abundance and production and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 abundance in subarctic coastal waters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Aquat Microb Ecol 23: 263–271.
Li WKW, Subba Rao DV, Harrison WG, Smith JC, Cullen JJ, Irwin B, Platt T (1983) Autotrophic picoplankton in the tropical ocean. Science 219: 292–295.
Miyazono A, Odate T, Maita Y (1992) Seasonal fluctuations of cell density of cyanobacteria and other picophytoplankton in Iwanai Bay, Hokkaido, Japan. J Oceanogr 48: 257–266.
Matsui I. (1957) On the Records of a leptocephalus and catadromous eels of Anguilla japonica in the waters around Japan with a presumption of their spawning places. J.  Shimonoseki Univ. Fish.,7 , 151-167.
Murrell MC, Lores EM (2004)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seasonal dynamics in a subtropical estuary: importance of cyanobacteria. J Plankton Res 26: 371–382.
Naganuma T, Miura S (1997) Abundance, production and viability of bacterioplankton in the Seto Inland Sea, Japan. J Oceanogr 53: 435–442.
Odate T (1996) Abundance and size composition of the summer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Bering Sea, and the Gulf of Alaska. J Oceanogr 52: 335–351.
Riesenfeld, C.S., Schloss, P.D. and Handelsman, J. (2004) Metagenomics: Genomic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nual Reviews of Genetics 38: 525-552.
Schloss, P.D. and Handelsman, J (2005)Metagenomics for studying un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cutting the Gordian knot Genome Biol. 6(8): 229.
Sharma P, Kumari H, Kumar M, et al. (2008) From bacterial genomics to metagenomics: Concept, tools and recent advances. Indian J Microbiol, 48: 173–194
Stone, R. (2003) Freshwater eels are slip-sliding away. Science 302, 221–222.
Tanaka, H., Kagawa, H., Ohta, H. (2001) Production of leptocephali of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in captivity. Aquaculture; 201:55–60.
Tsukamoto, K. (2006). Spawning of eels near a seamount. Nature, 439:929.
Yan Q Y, and Yu Y H.(2011)Metagenome-based analysis: 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plankton ecological studies. SciChina Life Sci, 54: 75–81,
Venter, J. C., Remington, K., Heidelberg, J. F., Halpern, A. L., Rusch, D., Eisen, J. A., Wu, D. Y., Paulsen, I., Nelson, K. E., Nelson, W., Fouts, D. E., Levy, S., Knap, A. H., Lomas, M. W., Nealson, K., White, O., Peterson, J., Hoffman, J., Parsons, R., Baden-Tillson, H., Pfannkoch, C., Rogers, Y. H. & Smith, H. O. (2004) Environmental 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 of the Sargasso Sea. Science, 304, 66-74.
Waterbury JB, Watson SW, Guillard RRL, Brand LE (1979)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a unicellular, marine, planktonic, cyanobacterium. Nature 277: 293–294.

Thursday, January 10, 2013

180 - 160 元/尾

鰻苗數量銳減 忙一夜只捕2尾
鰻苗價高,但是因為數量大減,即使一尾飆到近180元的天價,但是漁民今年的鰻苗捕獲量大不如前,收入僅是去年的一半,讓賭命追逐的漁民大嘆「看得到、吃不到」。
「沒看過今年量這麼少的。」宜蘭縣壯圍鄉漁民張進慶抓了30年鰻苗,今年量少,讓他心寒;另一位張姓漁民說,前年光是11月,就抓了上千尾,但從去年10月中旬鰻苗季展開,數量少得可憐,「還曾經一個晚上只有2尾。」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花蓮,綽號「二齒」的花蓮漁民鄭德新,從18歲捕鰻苗,現在已經63歲,從沒看過這麼量少的惡況。他說,前幾天很幸運,曾經抓到約400尾,但也曾「摃龜」,完全是看天吃飯,「能抓多久就算多久!」

鰻苗數量為何驟減?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韓玉山說,長遠來看,棲地被破壞及過度捕撈都是重要的原因;另外台灣捕撈的是日本鰻苗,如果天氣不夠冷,也不會現身。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鐙億也認為,鰻苗少是受到天候及水溫影響,從去年10月起,忽冷忽熱的天氣,根本不利鰻苗回流。
鰻苗量大減,價格自然跟著水漲船高。韓玉山說,去年的最高價在每尾180元到200元之間,今年聽到的價格也在180元左右,已逼近歷史天價。
因為鰻苗價格飛漲,花蓮區漁會的真空包裝鰻魚價,從6年前600公克300元,兩年前漲到450元,到今年已是700元,翻了一倍多。
韓玉山指出,包括大陸、日本、韓國、台灣都在捕鰻苗,4年前全東亞的捕獲量約90公噸,到前年底、去年初的捕鰻季僅剩下26噸,數量銳減;全台上一個捕鰻季約4.2公噸,今年推測恐怕只剩下3公噸多。
王鐙億認為,如果不毒魚、不電魚,野溪生態妥適維護的話,鰻苗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間,至少可逐漸恢復部分產量,否則將來要享用鰻魚,恐怕得付出更高的代價了。
【2013/01/08 聯合報】@ http://udn.com/]

寒夜博浪捕鰻苗 5小時2條

〔自由時報記者林欣漢/花蓮報導〕花蓮鰻苗捕獲量逐年銳減,帶動每條價格飆漲到二百二十元的歷史天價,不少漁民在深夜頂著寒風泡冷水賭命捕撈,但五小時只撈到二條,漁民無奈說:「為了生活,不然沒有飯吃,馬政府不照顧弱勢,凡事還是要靠自己啦!」

每年農曆十月過後,就是鰻苗捕撈季節,花蓮溪出海口可見到許多漁民搏浪,就為了捕撈鰻苗,前晚八時許,就有七、八十個漁民在出海口一字排開捕鰻苗,愈晚愈多人加入,宛如小型夜市般熱鬧。
捕鰻苗要在寒冷海風中泡在水裡,還要隨時因應不時打來的大浪,一個閃失可能就會喪生,捕鰻苗超過三十年的阿美族漁夫嘎造說,竹竿架起的漁網一下水會變得很重,還必須一直迎浪操作漁具,往往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大浪沖倒,甚至被捲入海中,相當危險。
陳姓漁民昨晚第一次到海邊抓鰻苗,他說,不熟悉水性很害怕,可是一條鰻苗一百多元,可以賺很多,為了加減貼補家用,還是前來試試看,但他捕撈兩小時仍一無所獲。
「家裡沒有菜阿!」另一名穿著青蛙裝的阿美族漁民說,雖然知道不時有人捕鰻苗落水,但現在經濟不景氣,工作又少不好找,還是要顧肚子,「防寒衣太貴了買不起,看到大浪來要趕快跑,不要傻傻待在那裡」。
漁民說,鰻苗價錢每天都在變動,天亮時才會確定,昨天一條白鰻價格一百六十元,黑鰻一條五元,「一個人抓到天亮能抓到三、四十條,算是很不錯了。」

Saturday, January 05, 2013

直在其中矣?!

看了Yahoo新聞的論壇對【學界詐領公款 檢批教授A錢】這事,一般網民大都批評該殺該抓 ,我覺得:
1. 碩士班大開,研究所大學研究在幹嘛,應該有比較多人了解才對,而不是被媒體聳動的標題黑影下到就到處亂開槍

2. 違法就是違法,就像我家前面那條路時速限制30公里,老實說神經病或初學者才真的會開30公里,但條子杯杯一出來,測速一測40公里(給10公里的 A-so-bi),紅旗就舉起來,鐵證如山,唯有自認倒楣...

3. 更深層的原因: 不准寄款 (這叫假結報或貪汙)  不准賒款 (要還的時候就是圖利) 對映的是: 有錢的多到不知如執行,沒錢的不知如執行。沒錢註定要落入惡性循環,申請計畫 升等 評比 評鑑 靠報告 報告靠經費 經費靠報告。

4. 知道公務員為什麼多做多錯了吧!

5. 法律女神泰美絲(Themis),蒙著眼睛 右手拿劍 左手拿秤 別怪不長眼!!!
原本泰美絲女神是兩眼炯炯發亮的,但在十六世紀以後,雙眼被蒙起來了,因為當時的司法很黑暗,用正義女神的眼睛已經被矇蔽,諷刺法庭或司法機構的濫用職權、漠視、容忍對法律的踐踏。不過這個矇眼睛的正義女神形象後來一直延用下去,所代表的意義是象徵「不偏不倚」,因為她看不見對方是誰,所以能一律平等的執行正義。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章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大意是說『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實踐遵行正直之道的人,他的父親偷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和你所說的不同,人家是父為子遮瞞,子為父遮瞞,而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學界詐領公款 檢批教授A錢 辜負國家
作者: 洪璧珍、陳志賢╱綜合報導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月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洪璧珍、陳志賢╱綜合報導】

彰化地檢署偵辦教授、研究員以不實發票浮報、核銷,詐領服務單位的公款,金額從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檢察官痛斥這些人罔顧學校信任,與廠商同謀挪取國家預算與補助款入廠商私庫,再供個人取用,有負國家立法的殷切期望。

彰檢偵辦大學教授以不實發票詐領公款案,繼上月起訴彰師大二名教授後,近日又追加起訴十七名教授、研究員與助理。彰檢襄閱主任檢察官黃智勇昨日證實,「還有第三波」!目前案子還在彰化調查站清查、蒐證,尚未移送地檢署。

台北地檢署昨日表示,北檢目前仍針對台灣大學、師範大學、政治大學多名教授,審慎蒐證調查中。據了解,北檢偵辦的涉案教授、助理,初估多達上百人,不乏知名學者。

彰化檢方說,教授們明知國揚公司所開售價較高,有折讓空間,都會給予殺價,國揚因希望維持產品價格行情以提高獲利,不願在公開售價(即決標價格)降低,雙方遂約定較低的實際售價,日後由國揚將二者間的差價以「預放款」名義存放公司,提供給教授取用。有些教授明知並無實際需求,仍請求國揚公司開立不同品名、金額的不實發票,向校方請款,匯入國揚帳戶,再納入「預放款」帳內供教授取用。

被檢方起訴的計有中正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曾玉村,採購「眼球軌跡蹤系統」,實際價格一五八萬,但向校方報價以二三三萬購買,扣掉八萬元稅金,獲得六十七萬「預放款」,檢調搜索時,在他辦公室扣得尚未用罄的十四萬元現金。

其他的還有陽明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所長高毓儒與行政助理姚筱君四萬元、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忠信卅萬元、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化學材料工程系助理教授王哲釧卅一萬九千元、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吳豐森十四萬元、成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吳晉祥六萬四千元。

虎尾科大電子工程系副教授蔡仲尼二萬九千元、國衛院疫苗研發中心技術師周愛湘與助理楊弘任廿五萬元、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推廣系助理教授陳麗文三萬八千元、興大森林系副教授王升陽四十五萬元、興大化工系助理教授張育謙十一萬九千元、興大獸醫系副教授廖俊旺廿五萬元、農委會藥毒所副研究員呂水淵十六萬二千五百元、動科所應用動物組研究助理江柏輝十五萬三千元。

部分教授在偵訊中辯稱,所浮報虛報獲得的預放款,有用於私人用途,有用於個人校內研究,也有採購器物置於學校供公共使用,主張供研究或學校公共使用部分應無不法。

但檢方表示,教授或研究人員採購器材,本有一定的法定流程,只要以不實手法陷學校於錯誤撥款給廠商,犯行即已遂行;被告取得款項後的實際用途,僅能充做他們犯罪所產生危害及犯後態度的考量,不能倒果為因,反說他們施用詐術不法取得的經費為合法。不過檢方也考量,被起訴的教授、研究人員均為一時俊傑,偶失慎慮觸法,犯後多已知悔悟並於偵查中自白,因此請求法官,如他們能與廠商核對明確的不法所得,並於判決確定前自動繳回,請依法減輕其刑。

檢方說,科學研究領域一日千里,若因受限公費採購程序,恐因時日冗長有失競爭力,因此進一步請求法官,如被告所挪取費用,後來確實用於教學或研究領域,請遞減輕其刑,並請依其情節為附條件緩刑之宣告。



..


Wednesday, January 02, 2013

Japanese eel genome sequence

First 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Gene, Volume 511, Issue 2, 15 December 2012, Pages 195-201
Christiaan V. Henkel, Ron P. Dirks, Daniëlle L. de Wijze, Yuki Minegishi, Jun Aoyama, Hans J. Jansen, Ben Turner, Bjarne Knudsen, Martin Bundgaard, Kenneth Lyneborg Hvam, Marten Boetzer, Walter Pirovano, Finn-Arne Weltzien, Sylvie Dufour, Katsumi Tsukamoto, Herman P. Spaink, Guido E.E.J.M. van den Thillart


The draft assembly is available at  www.eelgenome.org 
(login: zfscreens; password: h0x_genes).

a b s t r a c t
The Japanese eel is a much appreciated research object and very important for Asian aquaculture; however, 
its genomic resources are still limited. We have used a streamlined bioinformatics pipeline for the de novo 
assembly of 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Japanese eel from raw Illumina sequence reads. The total assembled 
genome has a size of 1.15 Gbp, which is divided over 323,776 scaffolds with an N50 of 52,849 bp, a minimum 
scaffold size of 200 bp and a maximum scaffold size of 1.14 Mbp. Direct comparison of a representative set of 
scaffolds revealed that all the Hox genes and their intergenic distances are almost perfectly conserved 
between the European and the Japanese eel. The first 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an organism strongly catalyzes 
research progress in multiple fields. Therefore, the Japanese eel genome sequencewill provide a rich resource of 
data for all scientists working on this important fish species.

Tuesday, January 01, 2013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可以去看看 給追尋信仰的人

1. 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沒能來得及好好的道別
2. 人要選擇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跟自己的恐懼共生。

3.「我們要有兩顆腦:當然要有正向思考,但也不要被『正向思考』所麻痺,麻痺到忘了對這個結構有批判。」。

4.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謂的信仰,應該是"謙卑"與"感謝"吧。

5. 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就是知"天命"與謙卑"。

6.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沒能來得及好好的道別。就是要知"感恩"。

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沒能來得及好好的道別
即使是自己的恐懼 (查理帕克)



“信仰不等同于宗教。事实上,在大海里漂流,完全不能上教堂,不能进庙宇,人世间宗教的仪式被完全剥离掉了。”
 要看懂《少年Pi奇幻漂流记》的不可不知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z75loPUOxUAJ: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4198/%2B%E8%BF%BD%E5%B0%8B%E4%BF%A1%E4%BB%B0+%E8%87%AA%E6%88%91+pi+%E6%9F%A5%E7%90%86%E5%B8%95%E5%85%8B&hl=zh-TW&tbo=d&ct=clnk)
  看电影之前的预告片,让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新的魔幻大片,但是等到观影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么漫长的铺垫?为什么多次强调好好地告别?为什么在结尾要留下另一个故事?
  我们先不要纠结哪个故事孰真孰假了,从电影一开始的铺垫说起吧!~
  我们故事的主人翁Pi 出生成长在印度。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上宗教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印度地处东西交汇之地,从古代起就被雅利安人征服过,之后还遭遇了亚力山大东征等大小战争,直到后来19世纪的英国殖民。加上这期间的贸易往来,东西两种体系的文明在这里交织碰撞。

  我们今天很少有人会将印度和“希腊化”这个词联想在一起,然而“希腊化”这个词就是指的被西方征服过的东方,这种文明所呈现出来的“混合主义”;最初就是在宗教上得以体现的,既“泛神崇拜”和“诸神的混合”。
  于是Pi的成长经历也自然面临了印度这种混合主义的环境,母亲用故事启迪的“传统”(神话、宗教)以及父亲教育给他的“新派”(理性)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这两种矛盾一直蔓延到他们的餐桌上,究竟用什么才能看见真相?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电影中,被用两种不同叙述方式描述的一个故事一样。

  一个是真相,而另一个是事实。

  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发明了逻各斯(Logos)、抽象的概念,推理体系,理性主义。古典的希腊人认为世界是完全的秩序与理性,整个世界与奥秘都可以被理解与述说。

  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则是非概念化的,神秘的。通过神话和象征主义来表达,将智慧隐藏在神话、仪式和歌舞中,而不是通过概念来表达。
  当古代东西方文明,最初开始交汇碰撞的时候,西方理性主义为东方的神秘灵感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压抑、蛰伏,之后转变为表述上的解放。东方开始试着理性地述说,将观念变成概念和理性的形式。现代化的宗教开始萌芽,东方文明从精神层面上迎来了新生,同时滋养了西方的世界。
  我们今天流行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都爆发于那个时代。
  在印度,宗教和神话也像今天的科学那样是不断发展、演进、修正的。从梵天到毗湿奴,从早期的佛教到后期的佛教,其神学思辨之精密绝伦,寓意表达之优美可谓是叹为观止。
  如电影中提到的那样,晚期的印度教认为在世界开始之前,未经出生便存在的生命,被称之为毗湿奴。世界由他的睡梦开始,在他的沉睡中,从肚脐长出了金色莲花,莲花中诞生了梵天,再由梵天的梦、无知、欲望和妄想创造出其他的生命。而梵天所处的世界被称之为摩耶女神,她是毗湿奴的妻子,宇宙,大幻觉。
  这是基本典型的印度系世界观,世界是虚妄的,梦境的。

  而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关于梦的艺术。电影和宗教不谋而合的地方就在于,它们都是西方体系(理性主义)和东方体系(神秘灵感主义)的交汇。

  在这一部电影中,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的冲突与交融成为主题呈现给我们。
  现代社会是被西方理性主义的体系所主导的,东方精神被分化成了表层和表层之下的暗流,而这股表层之下的暗流才是东方精神最纯真的,最本能的倾向。
  少年Pi 的名字“π”,圆周率,是一个无穷无尽、永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小数,即“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和之前所谓的“合理存在的数”产生了对立,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集政治、学术、宗教为一体的组织,他们信仰宇宙万物象数学一样是绝对的理性和秩序的。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以理性和秩序为主张的宗教。

  而当这个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的时候,这个学派中的其他人恐慌地将他推入海中处死。罪名类似其他宗教中的“渎神”。

  如果这个世界是绝对理性的,为什么又会有无理数的存在呢?相比起以理性为主张的宗教,承认无理数存在,承认了理性的局限性的我们才能够藉由这种无穷无尽、永无规律的数字达成对宇宙的理性认识。

  这里对应了母亲在餐桌上的那席话,首先承认了父亲所说的,科学发展的成果;而后说,但那是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世界,但没有办法穷尽我们的内在。

  我们可以确知圆的周长与直径,无论圆的外在条件如何改变,但圆的灵魂:“π”,是一个无理数。
  Pi的初恋女友,跳舞的阿南蒂,是被李安安插进来的一位人物。

  歌舞在印度有特殊的地位,是从印度历史上最古老的经典,四部《吠陀》经就奠定下来的,其中之一的《娑摩吠陀》,如果把拼音文字写出来大家更容易理解“sāmaveda”————人类文明、文化中以歌舞娱神或通灵的巫术魔法皆秉承了“娑摩”之名——萨满。这里的萨满是一种泛称,并不是专称萨满教。电影中也是特别在舞蹈课中强调了,她们要通过舞蹈将自己的能量和神灵进行接触和沟通。所以舞女也是巫女,萨满。

  阿南蒂是典型的东方传统,她和接受新派教育的Pi 的差别,在动物园中显现出来。Pi 认为老虎爱表现,就像舞蹈者一样,而阿南蒂则说,牠是在用心聆听世界万物。老虎没有那么肤浅,而舞蹈也是一样。

  因此,一位萨满女巫为即将远行的Pi系上红绳,也容易被我们理解了,这是一种巫术、祝福,或者用更直白的说法:护身符。

  这里顺便揣测一下“阿南蒂”的名字,但仅是揣测,并不确切。“南迪”是印度舞蹈之神湿婆的坐骑和宠物,神明的伙伴,印度“圣牛”的代表。传说中每只圣牛的背上都有湿婆神的化身注视着人间。但是“阿”的发音却一般是否定的意思,但也不完全。

  阿南蒂的伏笔一直埋到后面出现的“食人岛”。
  我们的主角Pi在饭桌上说他想要洗礼,然而海难却让他真的脱胎换骨。

  之前还在为大自然的壮丽而惊喜欢呼,马上又陷入大灾难的惊恐中。Pi在长期的漂流中说自己已经分不清梦幻与现实,而其实在面对大灾难的时候,主角内心深处的神秘灵感主义已经被焕发出来。

  动物被关在笼子里,为什么一遇到海难就全都跑出来了?斑马为什么会从没有开门的走道里面游出来?还是因为他们其实都是船上人物性格和灵魂的拟象呢?

  让我们试着按照第二个故事之后,加拿大作家的总结对应一下:

  随喜的佛教徒水手,只吃肉汁拌饭,吃的是“荤边素”,在海难时跳上救生艇摔断了腿。是草原上被捕食的斑马。如果要问为什么正好是斑马,而不是野牛的话,那么想一想海员穿的海魂衫就知道了。

  品德败坏,没有肉食就算不上饭的厨子,是草原上恶劣的土匪强盗——鬣狗。

  而作为植物学家,又不放弃信仰的Pi 的母亲,是森林中慈祥的智者——猩猩。

  唯有老虎理查德·帕克 和少年Pi 是同时出现的,为什么呢?

  在英国诗人西格弗利·萨颂 的名诗中:“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才是你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两面,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只猛虎,代表人原始的、内在的、本能的的一面。而虎穴之外蔷薇丛生。
  古代的基督教一直被一个“恶的难题”所困扰。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上帝是我们所声称的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祂所创造的世界和人类也必然是全善的。祂必希望也必能够消除罪恶与苦难。可是世间仍然充满苦难,人间也依然有罪恶,而人又如此愚钝。上帝为什么对世界和人的苦难与罪恶无所作为呢?不是自相矛盾的么?

  对这个问题后来的解答引申出了各种“神正论”:上帝对人的创造并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正在进行的。在炼狱中拣选属灵的灵魂。如果世界毫无苦难与罪恶,而凡人的善念、正义、勇敢、坚毅、慷慨、聪明和知识也没有了意义,这样的安逸的世界让人没有了目标,无法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所以,为了让凡人参与到上帝的神圣事业中来,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具有意义,为了成全人的自由,上帝必须是绝对的自律、自我约束,以致于祂看上去完全无所作为,这样凡人自身的责任才有了意义。

  而人对上帝这种自律、自我约束的模仿,就称之为理性。人的内心深处是一只猛虎,出于自律,虎穴之外长满带刺的蔷薇。
  而Pi 又是这个故事的诗意(寓意)表达者。老虎是他内心(原始、内在、本能)的意象一语双关。
  如果明白了这个隐喻,那么少年Pi在救生艇上的故事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缺席的老虎会在猩猩(母亲)被杀之后一越而出。为什么他又和老虎敌对成这样,因为他的理性和他的本性是矛盾的。他是宗教徒,现在却杀了人;他是素食主义者,却需要捕鱼吃肉;他在海难中失去一切,茫然无际的大海上,他本能地倾向绝望、自暴自弃,甚至可能自杀。于是他要警惕自己的本能,同自己的本能决斗。为了活下去,他又要学会与自己的本能共处,帮助自己的本能,驯服自己的本能。

  Pi将食物绑在救生艇外的小木筏上,也是担心自己毫无节制地吃。但是却被突如其来的荧光鲸鱼所掀起的大浪打翻在海中。这一则小插曲表示什么呢?

  还记得刚开始Pi 捕鱼,抓到“鬼头刀”,他惊慌失措中将鱼敲死后,鱼身的荧光瞬间熄灭。他哭诉说:“对不起,对不起”同时又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拯救了他们。

  印度教的神话中,毗湿奴经常化身为各种各样的形象拯救人类。而第一个形象就是化身成鱼,在洪水中拯救起了人类的始祖。

  毗湿奴还有一句名言:我是时间,万事万物的毁灭者。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头鲸鱼的形象,一只座头鲸,拥有大口,巨大的翅膀,突如其来的出现,庞大的身躯代表了不可抗力。离开时在海面上画出的曲线和身体的旋转,这些都符合时间的拟象。

  可以说毗湿奴的这两次“显现“,一次是用鱼为食物挽救了Pi的生命,而另一次则是漫长的海上漂流,时间的流逝和海上的意外消磨Pi的食物,磨砺Pi的意志,精神上的成长。

     Tiger vision ——老虎的视觉。Pi在问牠看什么,然后自己也试着象理查德·帕克那样注视水面……随后,大海一层一层地被视线穿透,最先看见的是少年Pi能够用理性和既往知识想象得到的事物与景象,而后是纯粹的想象力,最后,是他内心深处最不可忘怀的记忆……

  
  海上再次的暴风雨,Pi一无所有,奇异的天象显现,让他感觉是上帝的显灵。如同《约伯记》当中约伯对上帝的质问与祈祷,而《约伯记》中的上帝也在旋风中显现。面对这样的胜景时,Pi 如同第一次狂喜,却又有所不同,这一次的他经过了苦难的洗礼,内心没有嬉戏的成分了。当他把帐篷打开,想要让老虎理查德·帕克(他的原始、本能)也看一看这样的胜景时,理查德·帕克却无限地惊恐畏惧,不能自持。他最终还是要躲在帐篷中渡过难关,理查德·帕克(内心)却留在外面的暴风雨中,直到暴风雨结束才回来依靠着Pi。
  暴风雨过后,少年Pi 身体虚弱,理查德·帕克也是一蹶不振。他哀伤地对牠说:“我们要死了”。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地腿上,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和老虎如此贴近,垂下眼睛,仿佛静待着死亡。


  画面忽然融化到“无人岛”。在这里我有三种解释,可是自己也不知道选哪个好。都说出来,让大家选择好了。

     第一个解释:岛屿是阿南蒂巫术的神秘守护和少年Pi的梦境的结合。

  这个解释的理由是:我们之前提到少女阿南蒂的身份是萨满女巫,在Pi的远行前为Pi系上了护身符。少年Pi 在暴风雨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分辨现实于梦境了。他感觉到自己要死了,在我们提到的,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腿上的时候,少女阿南蒂给他系的手绳有一个不经意的特写,和老虎的头接触在一起。这个时候画面才开始融化到了“无人岛”。

  但此时,“无人岛”食人的一面并没有显现出来,此时的岛屿是一座救命的岛屿。他们从“垂死之际”变得有能力登上岛屿,这里有充足的食物,少年Pi的苔藓和树根,老虎理查德·帕克的狐獴,还有淡水和风和日丽的天气。足够他们在这里恢复元气。

  少年Pi对这座岛心生感激,将自己身上唯一有意义的物品,阿南蒂给他的手绳系在了这座岛屿的树根上。

  那么这是不是由于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在神秘灵感上的应验呢?这样的祝福和守护也不是完美的,只能是一个临时的居所,提供暂时的安息。

  假设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那么从远处看,漂浮的岛屿象一位平躺在海面上的女人也就好解释了。萨满、巫师在追求神秘灵性能力的本质是让自己贴近神,模仿神,而巫术又是巫师身上能量的流溢,因此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也带有她身上的特质:女性的、印度的。因此岛屿的形象是一位女人,而又是对漂浮在无因之洋上,毗湿奴的模仿。其次阿南蒂的印度特质和Pi对印度的记忆也使得岛屿带有印度社会的拟象,岛上的狐獴是印度社会大众的拟象,白天黑夜的不同面目也是印度社会的不同面目。电影在开始的时候也铺垫了,Pi的一家,也是因为“社会黑夜”的来临而离开。

  就在Pi休息的地方,触手可及地在莲花状的果实中发现了岛的真相。也如同他对阿南蒂有关的记忆:莲花隐藏在森林里。森林通常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意象,莲花的寓意有很多中,这里适合的是代表着有关于宗教性质的灵性的新生。例如最典型的故事: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最后用莲花代表的纯净与灵性组成了新的身躯。没错,哪吒的故事源头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是这样的解释毕竟牵强,Pi 的灵性提升并非是在这座岛屿上完成的。

  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解释的原因在于,少年Pi发现这座岛是个“噩梦”的时候并没有立马“惊醒”,而是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得到了充足的休息之后才离开了岛屿,似乎梦境中有冥冥的引导力量。

  一般体验过这种神秘守护梦境的人在醒来之后,会感觉到身体能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那么和Pi在岛上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之后才离开。让他能够在海上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是比较吻合的。但这只是一种解释。
  第二个解释是:岛屿是少年Pi的临终梦境体验,但还是有阿南蒂的守护作用。

  人在临死前的衰弱状态中会进入各种各样的临终体验,这些体验大部分都是梦境化的,并不一一例举了。而梦境免不了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因此,是少年的Pi的欲望和记忆构筑了这座岛屿。

  但是,如果人沉溺在这种满足欲望的临终美梦中,会安逸得失去求生意志而导致真正的死亡。

  同样是少年Pi 出于对岛屿救命的感激,将阿南蒂给予的手绳系在岛屿的树根上。并在附近的树枝上扎吊床休息。而这之后,岛屿夜晚的诡异开始显现。Pi在夜间醒来,正对此困惑的时候,随手可及的地方就摸到了一个莲花状的果实,而果实内是之前有人遗留的牙齿,提醒他这是一个食人的岛屿。为什么会这么巧合呢?

  首先少年Pi休息的地方就在他系手绳的不远处。其次,莲花在这里的意象则适合解读为:两个不同层面的世界,就像水下和水面之上的穿越和沟通。并不是说阿南蒂这个时候知道了Pi的危机为他传来信息,而是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在这个梦境世界中的显现方式。

  但是在少年Pi发现这是个噩梦的时候却没有马上“惊醒”,却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
  
  第三个解释:岛屿只是少年Pi虚弱晕厥后的梦。梦境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此外没有任何意义。

  登上海滩的Pi,匍匐在沙滩上虚弱地喘息。感受沙滩象上帝的脸庞一样温暖。而理查德·帕克却头也不回地慢慢走进丛林里。出现了现在被热传的那段台词:“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好好地与之告别”。

  在原著中,Pi说:“我最讨厌我的绰号是个无尽的小数点。把每件事情都做个妥当的了结,这是生命中的大事,唯有如此你才能松手,否则你会永远都有该说却未说出口的话,你的心中充满懊悔。”可是生命中并不是总有机会做个完美了结的。

  电影中首先是针对阿南蒂的——不记得有没有道别,其次是记得海难时对父母兄弟来不及道别,以及记得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走。

  据说,这是李安先生因为有同样的,来不及与父母道别的感触,被特意加入并强调的。

  关于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消失进森林里,我想问问大家,大家所熟悉的猫猫狗狗,如果遇到相似的情况,依据你们的直觉,牠会回头么?不说看看主人翁Pi,就算看看大海呢?

  关于这里的真正的过度解释网络上有很多。例如:“老虎的头也不回代表了父亲一开始对Pi的教育,老虎是没有灵魂的,你在牠眼中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老虎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与你做朋友。”或者是“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兽性的一面,载着老虎继续出发。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

  这里我只想给出的解释是:记住老虎代表的是Pi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并不是真实的老虎,而人的本能也不能被简单地判定善恶,或是“需要脱离的兽性”。本能是任何人都无法剥离的。用一位网友在评论的话说:如果是要战胜或割除自己的兽性,然后获得上帝的拯救,那么将变成一个杀死老虎的剧情,而不是学会与之共存。

  老虎的离去,走进深林中,并不是简单地离开。深林中有什么?隐藏的莲花——新生与层次的升华。回到Pi 内心隐伏的深处,不再象海上漂流那样需要那么明显地与理性之对立。并不是真正地离去或是割除。

  经历过海难和海上漂流的Pi,他的本能不会允许自己再回头望一眼,只是这么简单。
  当我们回到了与日本人说第二个故事的时候。你们倾向于哪一个故事呢?

  第一个故事是东方体系神秘灵感主义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和(或)象征化(寓意)地表达。

  第二个故事是西方体系理性主义的,经得起逻辑与经验的验证。

  电影中,故事的讲述者皮辛并没有问作者,你觉得哪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们是不是也要注意到这个细节呢?不用去问哪一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自己,更喜欢哪一个?

  因为,真实并不是电影要讨论的主题。甚至,可以巧妙地说,一个是用灵感领悟的真相,而另一个是用理性审视的现实。
  理性和理性建立起来的知识是有用的,象皮辛说的,可以帮助人在艰难的逆境中活下去,但这仅仅是辅助的作用,支撑人活下去的依然是人的本能。只有人的这两种能力同时发挥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警醒的时候,才是主人翁Pi活下来的真相。
  皮辛在作者选择了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所以你追随上帝。”

  为什么呢?前面提到过:现代宗教是理性主义与神秘灵感主义的交织融合。现代宗教既不是纯粹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神秘灵感的。它需要你具有理性的选择,也需要你具有本能的感悟,不可偏废。
  电影虽然铺垫穿插了许多宗教的元素,但电影本身的主旨并不是讲宗教的。就如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信仰不等同于宗教。事实上,在大海里漂流,完全不能上教堂,不能进庙宇,人世间宗教的仪式被完全剥离掉了。”

  最后讲老虎理查德·帕克的名字。因为实在害怕容易被人误解。
  1884年,“木犀草号”(Mignonette)游艇沉没,4个幸存者坐上了救生船,被困大西洋,除了船长Thomas Dudley、大副Edwin Stephens、船员Edmund Brooks,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的17岁男仆,他同时是一位孤儿。因为不听劝阻,饮用了海水而身体虚弱。其余的三个人经过两次谈论,是否要杀了其中一个人而使得另外的人活下去。其中第一次他们选择了抽签的形式,由于帕克非常虚弱,没有参与抽签。但是当抽签结果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了中签者的反悔。他们经过第二次谈论,选择杀死虚弱到濒死的理查德·帕克,被其他人吃掉,因此,救生艇上的其他人得以生还。这就是后来伦理学与法学上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史蒂芬案”(R v Dudley and Stephens)。——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法官宣告被告犯有故意杀人罪,驳回他们的紧急避难抗辩。被告被判处绞刑,但在支持起诉的哈考特爵士的建议下,最终被维多利亚女王赦免。

  于实事,船上的三个人参与谋杀了理查德·帕克,无可辩驳的死罪。然而出于海上的特殊情况,寻求女王的赦免,也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宗公案。也是典型的理性和感性结合的例子。 

  另外“理查德·帕克”还出现在其他的海难和海难故事中。《Life of Pi》的作者认为这个名字带来的巧合一定有其意义。所以将这个名字给了故事中的老虎。

     很多人以为老虎的名字暗喻了主人翁吃人的事实。但我认为这才是一种过度解读与逻辑的滑坡~事实上,在原著中,主人翁Pi也曾一度想要杀死老虎理查德·帕克,并且还为此设想了许多种方法。所以,作为一个在海难中,曾经差点要被谋杀的对象,老虎叫做理查德·帕克,也是实至名归的。